10月24日,无疑是南方科技大学师生的狂欢日,因为这一天他们的校长薛其坤获得了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大奖——2024年度的巴克利奖。这个奖项是70年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的物理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于人民日报

够厉害的吧?说起薛其坤,真是不简单,世界级物理学家,奖项无数,头衔无数,不但是中科院的院士、清华的教授,此前还曾经担任过清华的副校长,2020年落子南科大。

考研三次、读博7年,却能在35岁当上了教授,41岁成了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的世界级难题,发表的论文被杨振宁誉为“诺奖级别的成果”。

典型的农村娃

可曾想到,他没有家庭背景,是典型的农村娃,这些光辉的履历都是他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南科大官方微信公众号

作为院士、作为校长,薛其坤之于学生来说,非常励志。

1962年薛其坤出生在山东临沂蒙阴县一个山村,幸运的是父母很开明,全力支持他读书,这在当时的确很难得,因为那时候的山村,温饱都成问题,供孩子上学一定得勒紧了裤腰带。薛其坤很争气,1980年,考上了山东大学光学系。

研究考了三次才上岸

1984年,他开始考研,那时候大学毕业生都不多,薛其坤却憋足了劲儿考研,也是很有抱负的,不过光有抱负却没让他考研之路很平坦,竟然考了3次,第一次数学打了39分,第二次物理打了39分,直到1987年,才在中科院物理所上岸。

三年多的考研路,这样的毅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当下的考研大军基本两年没上岸就退却了,像薛其坤这种对梦想的执着精神真值得当代学生学习。

以为考上研就一了百了了?不是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物理所还没发挥出他的能量,直到有了一个去日本联培的机会,才打开了他的科研大门。

“7-11”院士的苦与乐

在日本期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1点都在实验室,以至于后来的若干年,即使回国之后,他的生活轨迹也是“7-11”式的,人送绰号“7-11”院士,说的正是薛其坤。

要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辛苦的付出并没有辜负他,毕业前,取得了一项所在实验室近30年来最为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次科研上的重大突破,逐渐打开了薛其坤的科研大门。

在科研上陆续取得的成果就不再一一赘述,对于那么深奥的领域,其实我们凡人也是看不懂,只是看懂了薛其坤的那种学习精神,那种对事业的坚持和执着,那种对科研对学术的追求,那种对学生所带来的榜样力量。

他曾在记者的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心情:“当你的实验数据比别人准确、漂亮,那种快乐可以体会吗?当一个复杂庞大的仪器被驾驭得如同骑自行车一样娴熟,那种自如可以感受吗?当一项研究取得一再突破,那种骄傲可以想象吗?”

这样快意的心情,的确会打破身体带来的所有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南科大官方微信公众号

校长的榜样力量

9月,当南科大新一届的大一新生,坐在台下聆听台上校长的谆谆教诲,校长的榜样力量,让一个个少年逐渐热血沸腾。被感染的热情中,或许哪一天,也会在实验室里与校长并肩,成了下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新星!

只要敢想敢做敢拼,一切皆有可能,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