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个经济发达的东南亚岛国,亚洲四小龙之一。

截止到2022年,新加坡的总人口约为564万人,其中华人占了74%,其他的主体种族有马来族、印度族等。可以说,华人是构建新加坡的最主要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个华人人口超过3/4的国家,最后却没有选择将汉语作为一大国语,而是将英语当作通用语言呢?难道当地的华人都不说汉语吗?

新加坡的过去

关于新加坡的语言选择,我们还得从它的过去说起。

新加坡和中国的渊源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华人就来到了这片土地。在吴国康泰的《吴时外国传》一书中,将这个地方称为“蒲罗中”。根据考证,这个词汇是由马来语“Pulau Ujong”直译而来,意为半岛最末端的岛。

时间来到近代。1824年,新加坡被英国人殖民;1942年,被日本人侵占;二战结束后,英国恢复了对它的殖民统治,但经过二战洗礼的日不落早已大不如前,对各地的殖民统治摇摇欲坠。

就是这个时候,新加坡人便走向了独立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在经过一系列谈判后,新加坡终于从英国人手中获得了自治权,成立了新加坡自治邦,并由李光耀出任总理。根据当时的协议规定,除了国防和外交让英国人管理外,自治政府将负责新加坡的其他所有事务。

自治初期,新加坡政府一边在争取完全独立,一边开始发展符合自身的经济、政治体系,同时将马来语作为国语。

但由于新加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已经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和多种族的移民国家,这也导致新加坡各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当地人基本只效忠于自己的母国,完全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那么,怎样才能在不加剧各民族矛盾的前提下,整合新加坡社会,构建出统一的国民意识,让自治邦和各族居民转变为“独立国家”和“新加坡人”呢?

新加坡的选择

实际上,当时摆在新加坡人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同化”,一条是“求同”。

同化就是从中选取某一个主体民族,推行它的文化,让其他的民族接受和认可它。这种体系的优点是专一且稳定,但缺点是会带着母国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求同就是在各民族中找到共通点,利用这些共通的历史、文化来强化彼此之间的关联,进而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属性。这种体系的优点是公平,缺点则是难以找到关键的制衡点。

纵观东南亚和东亚的这些国家,它们在古代基本都是中国的小弟,现在新加坡的华人又是最多的,选择以中国文化作为主源似乎也可行。但问题是,近代的中国历经了一段屈辱历史,此时还是个穷小子,跟着中华文化走风险太大了。

于是乎,新加坡就选择了“求同”这条路,毕竟很多东南亚国家都有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殖民历史,这就是各民族的共通点。

李光耀上台后,他的第一个主张就是限制汉语,推行英语。在当时,中华总商会的人也曾和李光耀商议过,希望让汉语当作官方语言,不过却遭到了拒绝,他表示:“可以,但前提是你们要将我打倒。”

后来,李光耀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需要通过语言来和世界交流,幸运的是,以前是英国统治新加坡,它带来的是英语。如果是跟越南一样被法国人统治,我们也会选择抛弃法语,然后学习英语好和世界接轨,那将会是一个很艰苦的转变。”

对于新加坡而言,英语就相当于是一种“中立”语言,它可以让本国不同种族交流时摆脱语言障碍,成为各民族交流的桥梁,同时也顺应外向型经济的模式,是最合适当时新加坡的选择。

那么问题又来了,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人,那汉语在新加坡究竟是什么地位呢?

在新加坡,汉语之所以难以得到发展,一是不能满足当时他们的发展和独立需求,二是汉语太深奥了,汉语声调众多,繁体字又复杂,很多新加坡华人说的还是方言,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李光耀也不是一味地排斥汉语,他曾表示,让孩子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是很有必要的:“在新加坡,你不会英语很难生存,不会汉语,你终有一天会后悔莫及。这并不是说中国变强了,而是说你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就现在来看,华语和中华文化依然是新加坡社会的一大主流元素,同时开始从说方言逐步转变为说普通话,其他民族的人对华语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总而言之,新加坡人选择英语作为一大语言,并非是汉语本身的问题,而是为了本国的发展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