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系列——秦末汉初风云录

连载系列——秦末汉初风云录开篇!秦汉风云三十年,无数小人物崛起、大人物湮灭

第一章:

秦始皇吃了没历史经验的亏,身后事没安排好,让胡亥捡了宝

蒙氏三代(蒙骜 蒙武 蒙恬蒙毅),一个齐国家族在秦国奋斗的故事

秦始皇给胡亥留下了哪些帝国遗产?

胡亥继承的大秦帝国,看似强大,其实处处漏风

胡亥登基后做了哪些事情,加速了大秦帝国的灭亡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如何爆发的?

为什么说陈胜称王,犯了农民起义的大忌

张耳、陈馀献计陈胜:缓称王,复六国,直取咸阳

乱世中的门当户对:才华男配富贵女!白手起家的背后,都是因为有个好岳父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造反的积极分子不是农民,是少年

陈胜兵分六路,周文大军直取咸阳,章邯天才方案挽救秦朝大厦将倾

第二章 大泽乡起义

第七节 陈胜集团内部分化

01

第二路,主帅武臣,目标赵国故土。

之前提到,陈胜听了张耳、陈馀的话,分出了3000兵力,让部下武臣做将军,邵骚做副将,张耳、陈馀当左右校尉,收复赵地。

这路大军实力最弱,但成绩最好。

虽说武臣带领的部队只有3000人,但凭借张耳、陈馀的威名,每到一处,不动刀枪,当地官吏、豪杰就前来投诚。一时间,兵力壮大了数万人。

陈胜听到这个消息,也是相当高兴,封武臣为武信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说动赵人反秦,实在太容易了。

长平之战白骨累累,几乎杀光了赵国青壮年,赵国遍地遗孀、遗孤,这样的人间悲剧代代铭记。这国仇家恨一起算,只要武臣一行人稍微煽风点火,赵地上下马上响应。

但也有部分城池是秦朝地方官牢牢控制、死守不降的。

武臣也不跟他们死磕,引兵转向东北,攻打原属燕国的范阳。

02

乱世出英雄,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有才之士发挥的机会。

范阳本地人蒯彻就跑到范阳令徐公那里说,”我听说你马上要死了,所以特来吊唁,但有我蒯彻在,你还有一线生机。“

这故事怎么听都不着调啊,跑到一个人跟前说”我来吊唁你“,这太不符合常理。

故事虽然有点奇怪,但里面的逻辑是通的,武臣数万人兵临城下,徐公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但徐公也不敢贸然投降,毕竟这也是株连九族的大罪。

范阳令徐公现在是反是死,不反也是死,焦虑得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既然蒯彻说有办法,就听听他怎么说吧。

徐公质问:”我活得好好的,你吊唁个啥?“

蒯彻说:”秦律苛政,你做范阳令10年,造下了不知道多少杀孽,这些死者家属之所以没来报仇,是因为畏惧秦法。现在天下大乱,秦法对老百姓没有震慑力了,你现在相当于没有任何保护行走在仇人当中,很快就会有人来取你的性命。“

徐公被吓得一身冷汗。

蒯彻接着说:”为今之计,你只有派我当使者出城见武臣,好给你谈个好条件,这样还能保你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六国故地,当地老百姓杀掉地方官响应反秦号召是数不胜数,范阳令徐公当然也会有所耳闻,蒯彻的一番话,切中了徐公要害。

这时,个人安危和效忠秦朝这对矛盾就摆在了徐公的面前。

其实这也不难选择,秦朝、秦二世、咸阳,离范阳都太远了,而武臣大军就是眼前。

徐公委派蒯彻做特使,出城找武臣谈条件去了。

03

蒯彻来到武臣的帐下,说:“将军发动大军攻城略地,看似打了胜仗,但也付出了士兵的生命,我认为这种做法太愚蠢了。如果将军肯听我的,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发布檄文就可以平定千里之外的城池。”

武臣当然求之不得,问蒯彻该怎么做。

蒯彻接着说:“范阳令徐公,贪生怕死,本想向将军投降的。但将军之前攻陷城池后,都把里面的秦朝官吏给杀光了,现在徐公不仅不敢降,还把城池搞得固若金汤,让将军攻陷不了。”

蒯彻还分析了范阳城内的形势;“现在范阳的少年们正准备杀掉徐公,然后控制范阳,组织守卫军抵抗将军的军队。”

这一套分析下来,武臣就听明白了,只要自己继续攻城,那不管是徐公也好,范阳少年也好,都会跟自己死磕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蒯彻向武臣建议:“你不如让我带一套侯爵印信回去复命,给徐公封侯,只要徐公向你投降,你们的上下级关系就确定了,这样范阳少年就不敢杀他。范阳就可以兵不血刃拿下。然后你再给徐公配备一套高规则的车队,让他往来于燕赵之地,其他城池的秦朝官员看到徐公投降后被优待,不仅安然无恙,还被重用,那谁还愿意拼上老命给秦朝继续守城呢?将军拿下燕赵两地,就轻而易举了。”

武臣听从了蒯彻的建议,果然兵不血刃拿下燕赵两地30多座城池,应验了蒯彻的分析——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

04

蒯彻也不失为一代名士,对当时的天下形势看得很清楚,准确判断出以下的趋势:

1.山东六国故地,反秦情绪高涨,但迫于秦朝的严刑峻法,大家敢怒不敢言。

2.武臣带领大军到来,使得燕赵之地反秦情绪到达临界点,大家都纷纷在讨论杀掉秦朝官吏。

3.秦朝地方官吏的日子也不好过。平日里横征暴敛,加上秦律严苛,动不动就杀头、肉刑,把老百姓都变成了仇人。而胡亥继位后,为了塑造自己正面形象,平息民怨,拿地方官吏开刀,杀了不少人。地方官吏也明白,胡亥的大秦帝国靠不住,帮朝廷得罪完老百姓,反手自己就被拿去当替罪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老百姓反秦情绪高、痛恨秦朝官吏,地方官吏随时被杀;另外一方面秦朝地方官吏也对朝廷失去信任,知道自己的最终下场也是被杀。

总之,在秦朝地方官吏看来,自己横竖都是死,但自己又没有解决方案。

这时,蒯彻就给出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而且达到了三方共赢——老百姓终于不在秦朝治下、地方官吏保住身家性命、起义军拿下城池。

所以,当武臣听从蒯彻的建议,给予投降的秦朝官吏优待时,就没有人不投降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切政治斗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底层逻辑都是团结多数人、打击少数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朝治理的失败,失去民心,也失去官员的信任。

05

拥有燕赵两地大片土地的武臣,已经有了称王的实力,但还差一个时机。

这不,时机说来就来。

章邯在戏水击败周文,这时,张耳、陈馀马上劝说武臣在赵国故地自立为赵王,这样武臣就可以和陈胜这个张楚王平起平坐。

武臣不怕陈胜兴师问罪吗?

现在武臣的兵力已经从3000人,滚到了十余万人,还拿下燕赵数十座城池。

而陈胜这边,陈县没有多少兵力,派出去的六路大军,主力部队周文大军已经战败,陈胜没有实力去找武臣算账。

之前的篇章我们说到张耳、陈馀不建议陈胜称王,还给他分析了个中利弊。为什么在这里俩人又急不可耐劝武臣称王呢?

从张耳、陈馀的角度,武臣称王对他们百利而无一害,武臣不称王,张耳、陈馀就还是小官一个,一旦武臣称王,这俩人就有了拥立之功。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臣也和陈胜一样,都是泥腿子出身,王位的诱惑力太大了,张耳、陈馀一劝进,武臣就答应了。

武臣自立为赵王,封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并且派遣使者去陈县给陈胜通报。

注意,不是请示,是通报,武臣压根就不跟曾经是上司陈胜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可把陈胜气晕了,马上就让手下把武臣等人的父母妻儿通通杀掉,还调遣大军伐赵问罪。

这时,张楚国的宰相蔡赐拦住了陈胜,说:“秦朝还没有推翻呢,这时如果跟武臣翻脸,等于给自己制造了两个强敌。事已至此,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派使者去赵国贺喜,承认武臣的赵王头衔,然后敦促他们即刻发兵西进,驰援周文,会师灭秦。”

陈胜没被愤怒冲昏头脑,蔡赐一番劝说得在理。

陈胜把武臣等人的家属接进自己的王宫,名为赐赏,视为软禁起来作人质,然后派使者带上贺礼给武臣送去。

陈胜还封了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这番操作有点老政治家的手段。

张敖在张耳身边,身处赵国,陈胜的封赏,实际上就是空头支票。但是却让这武臣等人这个新生利益集团出现猜疑——这张耳一家是不是墙头草呢?

我估计出这个计谋是蔡赐,蔡赐曾经是楚国的贵族,对朝堂的阴谋诡计了然于心,陈胜的政治思想还没成熟到整人斗人的地步。

06

陈胜有蔡赐帮出计,武臣那边也有张耳、陈馀啊。

蔡赐希望武臣得到赵王头衔后,就带兵西进共击秦军,但张耳、陈馀却不同意武臣这样干。

张耳、陈馀给武臣的建议就是,称王后不出兵援助周文,因为一旦帮助周文击败章邯,秦朝必亡,那陈胜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了。所以正确的策略是向北进军,继续侵占燕地的城池,壮大自己的势力,这样赵国一旦占据燕赵两地所有土地,即便陈胜灭了秦朝,也不敢招惹赵国。

如果陈胜没能灭掉秦朝,为了拉拢赵国,他也不敢得罪我们。

总之,我们坐山观虎斗,秦楚斗得两败俱伤,我们赵国坐收渔翁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耳、陈馀把天下勾勒出三足鼎立的态势,有点诸葛亮隆中对的感觉。

而且这样的分析,秦朝反而和赵国变成了唇亡齿寒的关系,陈胜的张楚国变成了敌人。

如果看陈胜刚入驻陈县时展示出的形势,张耳、陈馀的分析是对的,那时陈胜灭秦似乎轻而易举。

但形势变化太快了,短短一个月时间,陈胜已经从能号令天下的张楚王,变成了势力单薄的孤军。

现在不是陈胜灭秦,而是章邯大军横扫各路反叛军。

等章邯灭了张楚国,赵国自然也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