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表现出他的智谋,无疑是刘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那个《隆中对》,其实在诸葛亮之前,周瑜和鲁肃也发表过相似的策略方针,有人说诸葛亮联吴抗曹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这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但是真实情况是,诸葛亮在其中的作用也就是个“打酱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刚出道的智囊团成员之一,正好赶上刘备危难时刻,于是主动请缨去劝孙权联吴抗曹,这确实是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唯一功劳。只有后面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其实都是在东吴周瑜的统筹指挥下完成的。这次诸葛亮因为这次游说成功,被提拔成了军师中郎将,和真正的“军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刘备虽然是按照隆中对的策略攻占西蜀,但是当时带的军师是庞统,而诸葛亮主要是在后方调度钱粮,刘备顺利拿下西蜀之后,才把诸葛亮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当然这个时候开始有点军权,但主要工作还是统筹钱粮。

后来刘备与曹操在汉中进行生死存亡的战争,这个时候身边的军师仍然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全权统筹的是对魏国的北伐。

诸葛亮首次北伐刚开始用了调虎离山的方式,让赵云、邓芝吸引了魏国主力,从而自己率领大军平定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结果没想到却遇到了马谡失街亭,大好局面被扭转。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北伐拿下了武都、阴平二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次北伐,遭到司马懿迎击,诸葛亮设计杀了魏国名将张郃,无奈粮草不足,只能退兵。最后一次北伐,无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多次北伐,诸葛亮大多无功而返,因此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觉得诸葛亮这是消耗了蜀国国力,加剧了蜀国灭亡。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提出诸葛亮作战方面比较保守,不善奇谋。对此有“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结论,所以从史书记载来看,诸葛亮用兵风格其实比较偏于稳重派,不擅长出其不意。

但是真的像有的人说的,诸葛亮几次北伐是消耗了蜀国国力吗?其实并不是,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几次北伐,虽然蜀国没有取得什么胜利,但是损失也不大,这和诸葛亮的沉稳风格有关,诸葛亮能用计灭掉魏国几员大将,取得几座城池,军事能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没有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么“神机妙算”。

诸葛亮最擅长的是治国理政,要知道刘备是以善于用人著称。所以最初让诸葛亮筹措粮草,诸葛亮也把这件事做的井然有序,后来诸葛亮统筹内政时候,鼓励耕织,兴修水利,发展农商,让本来落后的蜀国大幅发展。还重用了一批人才,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