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苏北文化名城,当初在我的世界观里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多彩。虽然它今天的整体城市风貌已经完全修改了我多年以来对它的偏见,但总感觉这座城市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在我个人粗浅的认知中总还觉得这座文化名城还缺失一些什么?缺少什么呢?我一下真的说不清楚。故我多次来到这座城市以及下边的市、县、区走基层搞文学创作,还真的看到了一些鲜活的生活状态,反而在盐城市区范围内我跑的并不多。也懒得 到处溜达,现在全国的城市格局和建筑结构体系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套路,很难找到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的传承与弘扬。这怪不得哪一届政府,谁不希望自己生活的脚下这块土地越来越高大上?

这次我是应邀出席2023全球滨海论坛,再次来到这座城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之一,盐城能够一下接待这么多中外宾客,不能不让你刮目相看。本次会议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主题为“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 ”。这一主题一下把所有出席会议的中外专家、学者的兴致调了起来。这绝非浪得虚名,这座滨海之城,坐拥江苏省最长海岸线、最大沿海滩涂、最广海域面积,被世人称为长三角“绿肺 ”。多年来历届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 ”的战略,2019 年,第 43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这是否就意味着苍天特别眷顾这块土地?我并不否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但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背后支撑着,这个殊荣谁也说不清最后能够落在哪里。我从整个会议的进程中,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当下的盐城在坚持生态底色的同时,正在快马加鞭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并为全球生态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盐城样 本 ”。我深信在本届市委和各级政府责任部门的正确引导下,这一步既迈出去了,就必然有所收获,我们期盼着!这绝非一个地区、一个省内的预定目标,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期待与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会议结束的当天下午,受友人邀请,准备晚上找几个朋友小聚一下,闲溜达中我的学生徐宁馆长建议我去看看老盐城的文化记忆,也没有征求我的认可,她就直接电话联系了盐城市建军路商业街区管委会主任孙书甜同志,就这样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前提下,就跟着一起踏进了位于建军中路的竹林大饭店。其前身既是1950年开业的竹林饭店,也是上世纪90年代的竹林商业城,当年可是盐城市区内红极一时的热闹繁华之地。前后70余年中它承载着几代盐城人永不过时的情感记忆。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多种因素的叠加,自2015年左右,这幢楼就一直闲置下来,最终在亭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着眼盘活闲置资产,决定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内部改建造景,整体打造出现在的沉浸式老盐城文化餐饮场所。与周边的金鹰、地下商业街、瓢城老街形成业态上的互补互促。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尊重、深思、觅食、寻找家园根脉的好地方,踏进这座建筑,扑面而至的是我们这代人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记忆!我真的一下惊呆了!一个民族如果连他们自己的记忆都敢丢失,这个民族也算是彻底完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它不去多讲,就拿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老国家许多地区独立的、蕴含民族精神的家园、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记忆遗产均受到猛烈冲击。作为 在国家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多年的老战士,每次看到、听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受到人为破坏、总是痛苦地奋起抗争。我至今还记得,我的直接老领导,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先生早就发出警告:“民族记忆是我们民族魅力四射中最为丰厚的精神食粮,每个公民都应懂得珍惜与呵护!”正如老子《道德经》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感觉盐城保留的这段民族记忆,是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过对历史、现实、社会、心理、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细心体察,方做出这比较合理的选择。其实,一座城市“有机更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核心应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从物质环境提升到城市文化建设,既是人文复兴,又是人居环境的优化,从“功能城市”转变为“文化城市”,这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有机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怪我在调研考察中,就听到友人介绍:“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 ”此言不虚。作为建军路上极富文化韵味的重要商业体,竹林大饭店在设计、建造和运营的过程中均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成为集聚盐城民俗的文化地标,现在展现在眼前的一切,是经过他们精心整治,合理布局,提升文化品位的空间组合,一下就能把你的情感拉近,让您轻松地感受到岁月流痕中永不消退的文化内涵。“盐城民俗博物馆 ”名副其实!

当您一踏入此门,就仿佛回到时光长廊,走过人民大舞台,茶水点心铺、水饺店、凉粉铺、馄饨店、鱼汤面店、贾氏锅贴琳琅满目。深吸一口气,这里的空气,无不让你动容,气味里都是曾经熟悉的味道。书甜告诉我:“来这里打卡的并非都是老盐城的食客,还有许多外地游客和本地的青少年,在这里能够吃到盐城最本真的美食、品尝到最地道的盐城味道。我们盐城的美食大多就地取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盐城八大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比如:肉皮杂烩、红烧糯米肉圆、涨蛋糕、淡菜烧萝卜、鸡丝烩粉丝、芋头虾米羹、红烧肉和红烧鱼,每一道都是正宗的盐城味儿,其烹制技艺经过世代传承已经成为盐城最具特色的美食品牌……”

我在这座建筑里走来走去,被它简约大气的设计风格吸引,在光与影的交错中,让你回到了上个世纪的盐城老街坊。当我们来到一家小院内坐在树下吃点心的时候,我对陪伴的徐宁馆长说:“今天哪里也不去,请退掉原定好的包间,就在这里面品尝一下地道的盐城老味道!”我们最终选择在三楼的“盐城八大碗 ”用餐,这家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酒店,虽然和历史上老竹林酒店相比,可能整体环境上存在着巨大的变化,但店铺里显得干净、整洁、舒适、透气,服务人员虽没有高档酒店的年轻,但其气质、热情、周到绝对不输给其他酒店。食材新鲜,蔬菜的味道极佳。让我深爱上这家大众化的餐厅。这是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一处品尝美食滋味的好去处!

这组建筑设计最大的亮点,除了建筑风格的独特与典雅,还借不同的空间展陈了上万件老照片、老物件,可以说,老盐城记忆中的每一处生活场景,每一个元素都深深的刻录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殊时代的历史记忆。就拿中庭最中心的“人民大舞台 ”来说,这是盐城人心目中最热捧的一块文化圣地,项目运营管理单位还经常组织一些小型演出,让这舞台永不放弃地演绎下去。从中庭走出来,在大榕树下有秋千、大象滑梯、跷跷板,这些小朋友们最爱的简单质朴的游乐设施,也在继续给新生代的小伙伴、大朋友们以童真的体验。从文化角度来说,与童年有关的场景,永远是我们记忆中比较柔软的部分,从商业角度来说,这块区域的设置又延长留客的时间,这双赢的买卖合理更合情。

拐过来,左手边的这些小店铺都是上个世纪老盐城随处可见百姓们熟知的老铺子。国营租借商店会常态面向市民回收一些老物件,不断地丰富展陈内容。我们在老汤面馆看到,老盐城人口中的“天下第一面 ”至今场面热闹,顾客迎门。据介绍,这间店铺虽然不大,但当年在很多盐中、一中学生们心目中远超过现在的米其林餐厅,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在公共就餐区域,正宗老盐城风味小吃随处可见。所谓“舌尖上的味道,记忆中的乡愁 ”,在这里你永远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材。这些入驻竹林的老盐城手艺人,他们不仅仅是在做生意,买卖之间,店铺里店主和消费者之间是有情感和记忆的互动与交流的,这“互动 ”一下激活了记忆深处历久弥新的味道,这“互动 ”把市井味与人情味融合在一起,这“互动”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多元文化的碰撞,把一些看似简单平淡的消费过程转化为文化的延续,这太不可思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来到回想•时光里的盐城记忆展示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1934 年盐城城厢全图的老地图前,从此图上至今还能依稀看到今日盐城的影子。八十多年前的老盐城如今脱胎换骨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幸福家园,一路走来的风雨中,老盐城变化太大了!而从这座红色摇篮走出去的中华好儿女们个个都是好样的!通过讲解得知,位于地图右下角的瓢形区域就是当年盐城县主城区,因城池西狭东阔,状如葫瓢,取“瓢浮于水,永不淹没 ”之意,所以盐城又名瓢城。盐城人经常说老盐城文化的根脉在“一河一路一环 ”,河是串场河、路是建军路、环便是瓢城古道活力环!特别是那块印着“盐城县 ”的老城墙砖,已有600多年的沧桑史,它的存在见证了无数岁月的痕迹!为我们今天的后人,展示出这座英雄的红色文化古城昨天的风景和永不过时的记忆。

当我从老照片的墙下走过,得知这面墙上的所用老照片,都是老盐城人自己的照片,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原盐阜人民商场第一任摄影部主任李士雄老先生捐赠,李老先生目前已经近九十高龄,他曾是中国人像行业协会的理事,摄影作品获得过很多奖项。民国时期,盐城唯一的一家照相馆——摩登照相馆就是他的爷爷开设的。这前后两代人在当地的摄影界各领风骚几十年,留下体现盐城人精神风貌的影像,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捐赠出来丰富城市的集体记忆很是了不起。

我立在1983年建军路实景微缩景观模型前看到:从东方红桥到登瀛桥共1682米的核心区域的生产、生活样貌令吾辈感动。经介绍,这是老盐城1983年解放路与建军路交叉口,忠字塔,再到1986年9月26日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落成,从那时起大铜马就成为盐城的一座精神地标,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盐城人的精神品质和灵魂底色。那时候盐城无线电厂生产的燕舞牌收录机风靡全国的大街小巷,我的童年也是在它的陪伴下度过的。

说真的,这一路走过来,最令人心动不已的是那面用旧砖瓦砌成的景墙。据介绍,这面景墙是用了5000多片老建筑上收集起来的瓦、2000多块旧砖而完成的一面记忆之墙。而这些建筑材料,是当年在十字巷拆迁时收集起来的。他们是想把中华文化的根脉与家园永远铭刻在这面墙上,盐城2000余年的建城史,它的存在既有历史的空间氛围,又与当下及未来联通起来,老砖旧瓦作底,红瓦镶嵌其中,远远看去如祥云翻涌,既暗示了这座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不同风格。用心良苦,值得大称赞。我们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的人都认为:在日常的工作中,既要研究保存历史价值,又要发挥社会价值;既要保存历史文化,又要发展现代功能;既要符合国际主流理念,又要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因地制宜,就是要对保护对象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评估,协调,权衡,其实这就是一种创作。既然是创作,就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而只能有多方案的百花盛开。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待建军路的收藏古城记忆,都应该值得推广,值得借鉴,值得信赖,值得崇敬!(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