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鼓励并支持孩子“迈台阶”

“自信源于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源于敢于尝试。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孩子来说,无知所以无所畏惧。喜欢尝试、喜欢冒险,孩子才会勇于去探索他们的未知世界。可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却往往是父母眼中的危险地带。

很多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跑慢点,小心摔倒;别乱跑,小心走丢;我来做,万一碰到你;你看别的孩子多听话,就你调皮······“不可以”几乎成为很多父母的口头禅。父母说的这些话多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减少孩子受到伤害的概率,看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正是父母抱着不让孩子受到一丝伤害的心理,往往限制了孩子的好奇天性,同时阻止了孩子成功前的尝试,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上楼,孩子由于爱玩的天性,喜欢用蹦的方式上楼。妈妈怕孩子摔倒,就会阻止孩子蹦来蹦去,可是用安全来教育孩子,孩子又不听。于是,妈妈发火了:“蹦什么蹦,你看谁这么蹦?你见别人这么蹦过吗?别人都好好地走路,你为什么要蹦着走?”这时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障碍,别人没蹦,我就不能蹦。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往往就会限制在既定的范围或者模仿别人的行为。孩子会告诉自己,自己要和别人一样,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自己也不能做。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成功往往是从尝试开始的,是从挫折和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和方向。比如,爱迪生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灯泡。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的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如果仅有灵感而不去尝试,不付出汗水,就没有天才。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在上演着“不可以”和“蹦台阶”的事情。对孩子的新奇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是该压制还是鼓励,就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前途。试想一下,一个经常受压制的孩子,他的成长往往只能遵循父母的安排,如果父母的选择是正确的,孩子可能有稳定的发展;相反,如果父母的选择是不正确的,那么,孩子的未来只能平庸无奇或者碌碌无为。

我们保定分校的校长王志颖就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他创办这所学校的时候还在上大二,那时候经验还不是很多,启动经费也很紧张,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不成熟的时机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决定。我们学校很支持他,给他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以及一部分启动资金。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他的家人对他的支持。他的爸爸妈妈务农在家,呕心沥血把孩子送去上大学,准备享享清福,这回压力又来了,需要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儿子创业。爸爸妈妈并没有给他很大的压力,告诉他:“儿子,现在社会机会多了,人们日子都好了,你们这行(艺术培训)一定挺好。再说你应该做一些我们这辈子没干过的事情,去闯阔。你只要走正道,别抗人,咱身边又有那么多好人帮助,一定能干成。爹妈支持你!”父母的支持,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让他更加投入,更有激情去创业。

其实,我们公司里面这样的孩子挺多的,比如沧州的刘佳、孙美玲,廊坊的孙元丽、王红军,父母给予的支持让他们创业的信心倍增,干劲十足。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蹦台阶”,做勇于挑战的人!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说,如果他们的尝试能够得到尊重和支持,他们就会勇于挑战自己,人生的道路也因此变得更加宽广。因为没有尝试,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没有尝试,谁也不知道水到底是浅还是深。

我的一个合伙人叫严宏峻,他和太太对女儿的教育态度就比较科学。很多事情,只要女儿想尝试,他们都会支持。就算失败了,他们依然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女儿很淘气,有一次钻到两个柜子中间,卡着出不来了。父亲竟然不着急,慢悠悠地拿出手机边录视频边发朋友圈,一边录一边告诉孩子想办法自己出来。最终,孩子发现了一个小窍门,从柜子中间顺利出来了。

鼓励孩子不断尝试,孩子将受益终生。父母如果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永远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可以说,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成长。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尝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活力、有勇气、有自信的人,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流水化工作的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