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河边的错误》是一部很难完全理解的艺术杰作,由于网上的文章都不尽人意,故本人专程去二刷,并用三天时间写下了这篇影评,如果你已看完电影或对这部电影感兴趣,建议耐心读完本文,相信会带给你一些思考与收获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国产电影,能令我如此兴奋,如此颤抖。
国际方面,它入围了戛纳和釜山,在20多个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国内方面,它参加了平遥电影展,斩获了“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
有人问,凭什么?
我们知道,作为中国第一代电影大师,费穆是犹如盘古般伟大的存在。
费穆的电影,不仅充满诗意,而且总在试图寻找被世俗表面所掩盖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困惑、痛苦与疯狂。
比如,《小城之春》中,女主玉纹的世俗身份,是一名主妇,家中有老公,花园有老仆,生活已经比当时的大部分女人更优渥。
但实际上,透过光彩美丽的外表,在她的精神世界中,我们真实感受到的,却只有性压抑的折磨,以及心灵上的寂寞、枯燥和虚无。
她感到困惑,但因为道德伦理的枷锁,她无法跟任何人诉说;
她感到痛苦,但在“正常”的观念看来,她的痛苦是不可理喻的。
于是,她不得不疯狂一把。
哪怕这疯狂的举动,会让她付出巨大代价。
是否,世俗所谓的“正常”,真的能够给人带来幸福?
是否,人们眼中的“疯狂”,仅仅只是疯狂者的罪恶?
费穆的电影,就是以深刻的哲思,透过平静生活的表象,去揭开人类内心深处的真相。
而,作为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的电影,《河边的错误》正是这样一部具备大师气质的杰作。
电影开场,是一段黑屏字幕。
这段黑屏字幕,是一个谜语。
这个谜语的含义,估计纵观全网,也就我这一篇影评能解释清楚。
人理解不了命运
因此,我装扮成了命运
我换上神的那副愚蠢而又不可理解的面孔
——阿贝尔·加缪
什么意思?
人是指谁?命运又是什么?
字幕结束,电影的第一组画面——
一名头戴警帽的小男孩,在阁楼中玩“猫鼠游戏”。
游戏中,小男孩拿起玩具枪。
他左突右冲,拼命寻找着所谓的“坏人”。
终于,他找到了一扇门,并预感“坏人”就在那扇门外。
怀揣着忐忑与不安,他像个正义使者般,把那扇门狠狠地踢开了。
结果?
穿过门,小男孩没发现“坏人”,而是发现了一个阳台。
他走到阳台边,朝楼下望去,眼前呈现的是滂沱暴雨。
而暴雨之中,是一些朦朦胧胧的景色,和一群看不清样貌的身影。
那名小男孩,就是人。
那些看不清样貌的身影,就是人无法理解的命运。
推开那扇门之前,在小男孩“正常”的观念里,这世上只有好人和坏人。
推开那扇门之后,小男孩茫然无措了,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理解眼前的世界。
截止此处,导演仅用一段黑屏字幕,和一组精炼的寓言性画面,就预示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和电影试图表达的主题。
小男孩茫然无措后,河边发生了一桩命案。
一名叫幺四婆婆的独居老人,被神秘的凶手砍死了。
马哲(朱一龙 饰)来到现场,奉命展开调查。
就像小男孩一样,马哲四处奔走,拼命寻找着“坏人”。
终于,通过现场附近掉落的一盒磁带,他找到了第一个“线索”。
磁带中,出现了一首情歌,和一名女孩记录下来的甜言蜜语——
“宏,你知道我在哪里吗,我在一个你看不见的地方,想你……”
“宏,你吃饭了吗,我好想做饭给你吃,每一天都做给你吃……”
女孩具体还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
总之那些句子都特别文艺,特令人感动,令人不禁羡慕这个叫“宏”的神秘男子。
凭借资深的调查经验,马哲找到了磁带的来源,锁定了第一个“嫌疑人”:钱玲。
马哲问钱玲:案发当天,你为什么要去河边?
钱玲没有回答。
马哲威胁道:如果你不说,我就把磁带放给你的家里人听。
于是钱玲说,她是为了见自己的“宏”。
“宏”,又是谁?
下一个画面,是在一所学校里。
一名学生正在念诗,由于他的口音颇具乡土气息,便遭到了一群孩子的嘲笑。
老师告诉那群孩子:大家不要嘲笑他,诗歌并不可笑,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表达诗歌的权利和方式。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观众都会赞同那位老师,觉得那群孩子太过分,太不懂得尊重人。
然而下一刻,影院内几乎所有的观众,却又都变成了不懂得尊重人的,嘲笑别人的孩子。
因为,离开学校后,那名老师主动来到了警局,并告诉马哲他叫王宏,他就是钱玲口中的“宏”。
于是,影院观众哄堂大笑。
观众为何会笑?
走出影院后,我专门采访了我妈,和几位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
他们告诉我,是因为反差,因为他们的爱情“不正常”。
因为在“正常”的逻辑看来,通过那盒磁带的声音内容,以及钱玲年轻漂亮的外表,他们早已在心中下意识判断,“宏”应该是个英俊帅气的小伙。
他们实在没有想到,“宏”的样貌居然毫无诗意,如此年老且不修边幅。
值得一提的是,王宏的饰演者莫西子诗,现实中也是位不修边幅的艺术家。35岁那年,他在没钱没房没有名气的情况下,与还在日本东京大学读书的美丽女孩纱织相爱。经过多年的异地恋,两人最终步入婚姻殿堂
这,就是观众大笑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钱玲要瞒着家里人,用磁带向王宏传达爱意。
审讯结束,王宏和钱玲的关系被公开,钱玲的妈妈知晓了一切。
自那以后,钱玲就被锁在了家里,再也没去过河边,没有录过磁带。
又一个暴雨滂沱的下午,又是同样的河边,有人发现了王宏的尸体。
与上一桩案情相同的是,在王宏的后脖颈,有着跟幺四婆婆一样的刀痕。
与上一桩案情不同的是,在王宏的尸体旁,多了一盒安眠药,和一封遗书。
到底是谁,杀死了王宏?
看到这副第一人称的画面时,我不禁陷入沉思。
把王宏的遗书交给钱玲后,马哲偶然抓到了一名持刀者:疯子。
经鉴定,那名疯子,就是手握屠刀,砍向幺四婆婆和王宏的人。
于是,马哲的同事把疯子抓进了医院,众人欢欣鼓舞,案子终于破了。
唯独马哲,似乎感觉哪里不太对,仍要坚持寻找线索。
这个时候,马哲的精神状态开始变了。
他的神情,从最初查案时的意气风发,变得越来越凝重且忧郁。
据说拍《河边的错误》时,为了体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朱一龙先是增肥了30斤,之后又迅速减掉了20斤
我猜,马哲一定会想——
如果,他没有找到钱玲,那钱玲跟王宏的关系,是不是就不会被知晓?
如果,钱玲没有被世俗所阻止,那她是不是就还会去河边跟王宏约会?
如果,王宏在河边等来了钱玲,那他还会写遗书,还会死么……
在整个查案过程中,马哲越是细思,就越感到迷茫与惊恐。
终于,在第三起命案发生时,马哲崩溃了。
这回的死者,叫许亮。
许亮,是一个曾在河边路过,但由于没有作案时间,所以被排除了嫌疑的人。
马哲起初找到许亮时,只是想让他提供线索,寻找另一名梳着波浪头的女人。
然而,许亮却非要问马哲,什么时候把他抓进去——
“我等你们很久了,什么时候走程序,还要多久给我判刑?”
许亮的台词,是除王宏的长相之外,全片第二个引起哄堂大笑的情节。
观众为何会笑?
走出影院后,我又采访了我妈,和几位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
他们告诉我,还是因为反差,因为他的行为“不正常”。
因为在“正常”的逻辑看来,无论一个人有没有犯罪,他在面对警察时,都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不应该没有任何辩解或反抗,就举手伏诛。
他们实在没有想到,许亮居然那么积极主动,那么渴望被认定是杀人凶手。
这,就是观众大笑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许亮最终会死,而且死法更惨烈。
许亮这个角色,让我想起顾长卫电影《立春》中,焦刚饰演的胡老师。
由于生来是男孩,又酷爱跳芭蕾,胡老师从小就被当作“不正常”的人。
他在广场跳舞,虽然跳得很好,但却没人欣赏,只换来了嘲讽和讥笑;
他在单位跳舞,领导虽然夸了他,但说的却是“你比泰国的那些人强”。
后来,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一名女孩强X未遂,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他宁愿成为令人恐惧的犯罪狂魔,也不愿意让真实的自我,每天被别人歧视。
许亮(也曾因流氓罪入过狱),就是更加特殊的胡老师。
被马哲拒绝抓捕之后,许亮像王宏一样,吞下了一盒安眠药。
而此时,由于疯子被抓起来了,没有人给许亮补刀,所以许亮得到了抢救。
就在许亮还在昏迷中时,迫切想要看清真相的马哲,翻开了许亮的行李包。
连衣裙,高跟鞋,波浪头假发。
就这样,许亮的秘密也被公开了。
就这样,许亮选择了更残酷的死法。
他的后脖颈没有刀痕。
疯子还在医院里,还在接受着“治疗”。
究竟是谁,举起了杀人的屠刀?
抓住疯子,对疯子进行“治疗”,这一切就能结束了吗?
用尽一切理性的侦查手法,就能弄清楚生活的真相吗?
关于电影中这些恶劣的事件,片方的宣传标语,是“没有答案”。
但在我看来,导演是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的。
这个答案,就是电影的片名:河边的错误。
一些错误的个体,生活在一个错误的年代。
在一个错误的环境下,被一群正确的集体无意识杀害。
关于《河边的真相》,能解读的实在太多太多。
我不想把它全部挖开,因为那样会让你失去思索的快乐。
我只能说,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确实有可能会成为神作。
因为,作为一部文艺片,它既有许多魔幻的隐喻,又能符合现实的逻辑。
比如,逃出精神病院后,疯子砍死的最后一个人,是开头的那个小男孩。
从魔幻隐喻的角度讲,小男孩象征“正常”阶段的马哲,只有小男孩死了,马哲才会疯。
从现实逻辑的角度讲,疯子之前虽然砍了人,但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杀人狂魔,而医院对他的“治疗”,以及小男孩对他的猎奇与嘲笑,激发了他更深层的愤怒。
还有,为什么马哲和他的同事,要搬到电影院去处理工作?
从现实逻辑的角度讲,是电影院经营不下去了,所以被马哲们废物利用。
从魔幻隐喻的角度讲,导演是不是想说,人们正在放弃电影,放弃艺术?
当马哲打开放映机,反复思考作案现场的时候,他运用高度理性的专业分析,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物质层面的线索。
可似乎,他掌握的物质线索和逻辑链越多,距离真相就越遥远,越是感到茫然无措。
这是因为,那些现场所谓的材料和证据,只能捕捉人的行为,无法体现人的精神世界。
而真相,恰恰就藏在人的精神世界中。
而电影,恰恰就是最能体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
电影结尾,马哲干掉了疯子。
但那疯狂,其实远没有结束。
走出电影院之后,也许和你同行的朋友,会像“正常”阶段的马哲那样,继续猜测谁才是物质层面的凶手。
而此时此刻,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把这篇影评转发给他,并且同时告诉他,这种猜测,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他还要问原因?
我想,在某种边界内,我说的已经不能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