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教师节问候我的导师周家喜教授时,开场白可能不同,但结尾的话不会变——“感谢人生路上有您,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2012年7月,在医学院校任教的我考入血研所,开启了人生历程中富有意义的读博时光,也是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导师周家喜教授。周老师严于律己、抱诚守真的风范,苦心孤诣、夙夜匪解的品格,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精神,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我影响深远,让我在博士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颇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亦青博士毕业时,与导师周家喜教授合影

思想决定行为,周老师深谙此点,他经常告诉我们,做科研首先要有信仰。在他看来,信仰是基于前期充分科学调研和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认知,是激发内心驱动力的源泉,要坚信科学问题的答案就在你的探究之路上。当然,信仰也需要激情和勤奋做支撑,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坚持勇毅的精神品质。此外,在科研过程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是基本的要求。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实验中的每个步骤再细致也不为过,对出现的任何结果都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周老师会经常不定期抽查我们的实验记录,培养我们严谨求实的品质。

在课业之外,周老师也会经常结合日常生活有感而发,点拨我们的思想认知。有一次在打羽毛球时,周老师告诉我们,球拍在击球前一瞬间,要清楚球的落点在何处,就像做实验之前,要明确预期的结果是什么,有的放矢。带我们现场看足球比赛时,他说足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进球的那一刻只有几秒,但球员努力拼搏的过程令人动容,而且不拼到比赛结束前的最后一秒钟,永远无法预料结局。做科研也是一样,要将自己全情投入到科研过程中,不要轻言放弃,也许想要的实验结果就在放弃的前一刻浮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家喜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知行合一方能笃行致远。早上7点多到办公室,晚上将近11点离开是周老师的工作常态。有时,我周末8点前去实验室,想当到达实验室的第一名,可次次愿望落空,因为周老师早就已经开始伏案工作。每周四上午的组会一般会在中午12点结束,但周老师却总是1点左右才去吃午饭,因为他要趁热打铁思考和总结每位学生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及时给予学生们反馈。我读博二时,大年初一给周老师电话拜年,我想当然地说:“您终于可以在春节休息几天了。”没想到周老师却说:“趁着假期有充足的时间,我在办公室看文献呢。”我顿感羞愧,没想到老师在我们休假的时候竟还在坚持工作。

在我写SCI文章和8万字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多次感觉才思枯竭、欲哭无泪。周老师鼓励我说:“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希望你凡事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听了周老师的话,我积极调整心态,全力以赴写作,在周老师斟字酌句、反复推敲的指导下,SCI文章修改到第10稿顺利发表,毕业论文修改到第8稿最终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家喜教授接受人民网采访

除了科研本身,对其他事宜周老师也难掩蹀躞不下之情,倾囊相授、耳提面命。PPT如何排版更赏心悦目?文件夹按照怎样的原则命名,一目了然便于查找?怎样整理实验数据,方能在投稿前有条不紊?……正是周老师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控,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获益匪浅。

为延续实验室温馨友爱的氛围,周老师建立了毕业学生的微信群,取名“你们永恒的家”。浓浓的归宿感赋予我们闯荡荆棘、逾越沟壑的力量。当周老师得知我创办个人公众号“青青血液”,分享医学知识时,他告诉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并挑选了几期他认为做得不错的视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以示鼓励。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感谢在我的求学之路上遇到了周老师,他教会我科研,更教会我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并富有情怀的人。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所做何事,都会牢记周老师的谆谆教诲,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作者简介

所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杨亦青

河北北方学院医学检验学院 副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张雅楠 董 源

校对:柴子越

审核:王 川 朱宴玉 刘晓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