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2种选秀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从外八旗女子里选拔秀女,有机会被选入后宫或者指婚给皇室王公贵族。

二是内务府选拔的三旗未婚女子进宫当宫女,两者命运天差地别,一个是被人伺候,一个是伺候人。

这两种选秀制度有什么区别呢?她们的命运会发生什么改变呢?

改变八旗女性的选秀

尽管绝大多数旗人女性在选秀制度中只是走个场,能够选中的几率堪比买彩票,但选秀活动对她们一生的影响仍有重要影响。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记载:“据说旗人姑娘都有机会选到宫里当上嫔妃,兄嫂都会尊重小姑子。”

八旗女子在选秀之前既不能订下婚约,也不会对任何长辈行跪拜大礼。这是因为人家有可能一朝就成了皇帝的女人,自然不会下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稗类钞》载:“小姑之在家庭称之为姑奶奶。”可见八旗女子在家中极其受宠,正是因为这个选秀。

八旗选秀每3年举行一次,由户部负责,届时各地秀女齐集紫禁城,按照各自的旗分编成“排”,等待皇帝的遴选。

这大概是绝大多数旗人女性一生中参与的最隆重而盛大的活动,整个过程组织严密、行止有序。

在选秀李,14岁至16岁的女子为“合例”,17岁以上称为“谓之逾岁”,往上更大年纪的女子都没有了,基本都定下婚事,自行嫁娶。

参与选秀的绝大多数都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年纪很小。

这些年轻的旗人女孩在家人的陪伴下,按照旗分进入宫廷,由皇帝每天选看2旗女子。

但是能被选中的概率无疑是千分之一。

八旗秀女选秀的流程

乾隆皇帝当初从340排2000名秀女当中只选中了一名,让太监“记名”。皇帝从早晨8:30看到9:30,看完这些女子之后回宫,只花了1小时时间。平均每排秀女只看10秒钟,速度相当之快。

秀女在皇帝面前不需要跪着,这就是因为考虑到阅选速度的考虑,如果加上跪拜的礼节,皇帝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就只需要站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户部的统领之下,对八旗所有未婚女子每3年进行一次清查,从一定程度而言,这跟如今的人口普查一样。

通过清查筛选出该年度应参与选秀的旗人女子人数,一方面为之后的选秀活动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朝廷也借此对了解旗人女子情况。

选秀之前,除对秀女的排查、申报、入宫等繁琐手续准备,还要制作绿头牌的制作和准备。

在各旗将符合条件的秀女呈报到户部后,即根据呈报名单开始制作“绿头牌”,这是秀女的标志之一。

绿头牌代表着秀女的身份,上面写明其“旗分、佐领、年岁、姓氏、三代”等具体信息。

后宫嫔妃品级

明朝的后宫体系里面,最大的是皇后,在她之下有“皇贵妃、贵妃、皇妃、妃、嫔、昭容、昭仪、婕妤、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等。

除了皇后之外,皇贵妃、贵妃、妃、嫔都可在东西六宫中单独住一宫,而贵人、常在、答应则随嫔以上居住各宫偏殿。

清代的妃嫔是如何才能成为皇后呢?品级是怎么样才能晋升的呢?

清代被选中的八旗秀女,被选入宫中一般都先封答应,然后逐步晋封常在、贵人以至嫔、妃。

清朝妃嫔一般由答应、常在这样的低位分起步,之后逐级晋封至高位份,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历史上清朝只有9位秀女初封即为皇后,她们要么是皇帝大婚时聘为皇后,如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的皇后。

要么系皇帝为皇子时,册封为嫡福晋,后皇帝即位被册为皇后。

如果皇后在位,不会轻易设置皇贵妃,担心影响皇后的地位。因此清代的皇贵妃,基本都是在特殊时刻才会册封。

秀女第一次封就是贵妃的,仅有6位,但其中4位康熙、雍正两朝,她们很可能由低位分晋封而来。

因此可以确定的秀女第一次册封,几乎不可能直接晋升为贵妃,皇帝都是十分谨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宫晋升记

4位越级晋封的后妃,要么处于特殊局势之下,要么属于皇帝对已经去世后妃的思念,死后进行追封。

绝大多数妃嫔都遵循着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的升级路径,有的女人一辈子都只是个妃子。

这如同工作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果犯错误,还会受到贬降。

乾隆40年1月,惇妃为65岁的乾隆皇帝诞下一个女儿,是高宗所有子女中最小的一个,母女皆备受宠爱。

但是惇妃恃宠而骄,直接杖毙一个宫女,引起皇帝震怒。乾隆帝史无前例地就此事发表长篇上谕,表达了自己的震惊和对惇妃的痛斥。

最后,惇妃只是由妃降一级为嫔并出一百两埋葬银而已,主要的惩罚由太监们承担。

乾隆帝发布这道上谕的含义,也在于警告皇子和大臣们勿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不在于惩罚惇妃本身。仅仅两年后,她就恢复了妃位。

清代妃嫔晋封的主要形式为集体晋封,一同升级。多是在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或皇贵妃、万寿盛典等时机进行,类似于大赦天下。

如康熙朝妃嫔主要经过4次集体晋封:康熙十六年继立钮祜禄氏为后(孝昭皇后),同时册封纳喇氏为惠嫔、郭络罗氏为宜嫔、何舍里氏为僖嫔。

清代因受皇帝宠爱而单独晋封的妃嫔数量并不多,尤其是清前中期,很少有妃嫔因受皇帝宠爱而单独晋封,不敢如此明目张胆。

“年例”是后妃在宫廷中享有的福利,按年度发给的金钱和绸缎等物品,相当于她们的“年终奖”。

内务府选秀

清代,内务府选秀与八旗选秀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后者由户部负责,每三年一次在外八旗女子中遴选;前者由内务府负责,每年一次在内三旗女子中遴选。

与八旗选秀的目的不同,内务府选出的秀女是宫女,这与内三旗是皇帝家奴的身份属性相符合。

由于内三旗选秀在仪式和规定方面与八旗选秀有着不少相同之处,同样是需要参加选秀之后落选。

内务府选秀的目的主要是“承值内廷”,即担任宫女、为宫廷服役,但是挑选的首要标准却与八旗选秀并无差别,即容貌秀美。

“俊美”同样是内务府选秀的首要标准。其次是心灵手巧和干练稳重。只是这需要在入宫之后慢慢考察和培养,不是一时间可以培养出来的。

秀女的家庭出身同样会影响到内务府选秀的结果,但是与八旗选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内务府秀女的出身高反而会成为她们不入选的重要原因。

内务府的三旗在身份上,虽然主要是皇帝的奴仆,但也是出生旗人家族,少部分的社会地位不低,家族中人朝廷中任职,权势不小。

本来他们的子女不应该入宫当宫女,但是因为规定如此。不论地位高低,他们的女儿按照规定参加宫女选秀,如果选上就要进宫服侍。

虽然心生抱怨,但是还是只能遵从。

宫中有个规矩,家庭出身高的内务府秀女服务于后宫地位较高的妃嫔,出身低的秀女服务于地位低的答应等。

其实这是皇帝希望通过这一办法,协调宫女与妃嫔之间家庭地位存在的反差问题。不然真的可能出现宫女出身太高,反过来欺压地位低下的嫔妃。

宫女的真实生活

内务府选秀的“合例”年龄一样是13岁,相对是比较稳定,八旗选秀年龄不太稳定。

由于内务府秀女系每年选看,因此十四、十五岁以上超过年纪了,不能再参加选秀了。

清朝宫女出宫的年纪,大概是25岁之后就可以出宫了。但是这个年纪的清代女子,早就已经过了婚嫁年纪,所以多有意见。

后来才将服役年限缩减至五年,大概18岁左右就可以出宫,自行嫁娶。

这样看来,进宫当宫女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宫女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待人接物都经过培训。

一朝得以选中入宫的秀女,必须接受一定的培训和一系列考察。如果考察不能通过,即刻退出宫廷、发遣回家。

通过考察的女子再分为三六九等,聪明勤快、品行端正者分配在后妃身边侍奉,手脚粗笨者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多数宫女在服役期满后退出宫廷、归家婚嫁,少数宫女在服役期间得到皇帝垂青,成为妃嫔,一朝乌鸦变凤凰。

新宫女入宫考验

清朝时期,能够伺候在慈禧太后身边的人不一般。

早晨收拾屋子、擦砖地等等,毛手毛脚的人是进不了储秀宫门坎的。

能够贴身给老太后敬烟、敬茶,伺候老太后吃点心,这是上上等;能够在上房值夜的,是经过考察,绝对可靠的,是特等。

白天能够给老太后更衣,伺候老太后大小溲,晚上能给老太后洗洗脚,洗澡、擦身上,夜里能侍寝的,是特特等。

越是近身侍奉后妃的宫女,越要灵活、稳妥、可靠,而不同级别的主位之间其宫女的档次又有差别。

因此,尽管宫女制度上有头等女子、二等女子、三等女子之分,但实际上各宫宫女之间的差别和分化更加细微。

宫女入宫后,会被分配跟随一位“大宫女”学做活计。

“大宫女”也称“大女子”或“大姑娘”,是指那些入宫年久的资深宫女,她们负责教导新宫女各种活计和举止礼仪,也被新宫女称为“姑姑”。

假如新宫女学习不好,大姑娘有责打权,大丫头管小丫头,气氛十分压抑。

曾经一位清朝宫女记录,她很笨,做的不好,拆了又做。

大宫女两三日前在右胳膊上拧了两把,用鸡毛掸子把在左胳膊上抽了几下。到十七日因她做的仍不好,又打了他两个嘴巴是有的。

新宫女入宫后的头半年是比较难熬的时期,大宫女与其同吃同住。新宫女时刻处在大宫女的严密监视和严厉管教之下,甚至连如厕都要请假,不能时间太长。

可是如此苛刻的条件,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折磨,心理素质不好的很难挨过这一系列的考验。

其实,大宫女们自己也有责任。

宫女们一方面担心教导不善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她们当初大概也是在前辈大宫女的严厉苛责之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由此代代相传,形成了压抑的氛围,并且将此视为理所当然。

内务府档案中有不少宫女因受责打而自尽,甚至企图自尽的记载,大宫女或许还会受到惩罚,但因此而遭受惩罚或贬降的妃嫔却很少。

总结

入宫之后,宫女和妃嫔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随时地位都处在变化之中。俗话说不受宠的小小嫔妃,甚至还不如小有权力的宫女。

如果一旦成为妃嫔,就需要终身幽闭于宫墙之内,宫女则有一定的服役期限。在宫里待够年限即可出宫,由新人接替其工作,成为宫廷中流动的女性群体。

这样看来,大家认为是当嫔妃好?还是当宫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