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多才子、佳人,陈香梅绝算不上最出众那个。

她的确算不上美人,自然没有“民国几大美女之一”这样的称号,甚至看不出她多么绝顶聪慧。

22岁之前,陈香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亡母,与父亲断联、逃亡;22岁之后,与陈纳德结婚、闯荡美国政坛、服务过8位美国总统。

前半生的不幸与后半生的传奇形成对比,有人歌赞苦难造就了陈香梅,可苦难从不值得歌颂,值得赞颂的只有陈香梅这朵铿锵玫瑰独自坚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22岁之前的颠沛流离

童年的陈香梅,是幸福、无忧无虑的。

她的父亲陈应荣是留学高材生,曾在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先后深造,母亲廖香词出生名门,外祖父廖凤舒是著名革命家廖仲恺胞兄,曾在北京政府、南京政府任职,是精明强干的外交官。

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她自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接受最先进的教育,很有主见。

不过有时候主见并不见得是“好事”,家里六个孩子,排行老二的她素来最不听话,主意多,颇让陈应荣费神。陈家是个守旧的大家庭,凡事循规蹈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香梅常有“僭越”行为,陈应荣就经常找她不是,轻则说上几句,重则让她闭门思过,造成父女俩关系一度紧张,援引陈香梅对陈应荣的评价:“敬鬼神而远之。”

虽然少了几分自由,生活是无虞的。哪怕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她在父亲安排下,得以在香港圣保禄女中继续学习。那是她后来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每日只为学习忙碌,远离一切喧嚣与不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次日香港启德机场遭到日军轰炸,这片“净土”不再宁静,居于香港的陈香梅姐妹同样陷入惊慌。

彼时父陈应荣在美国做外交官,母亲廖香词早于数年前罹患子宫癌去世,姐妹六人相依为命,身为老二的她,肩负着照顾四个妹妹的责任。素来有主见的她,一边联系父亲,一边和桂林学校联系。

迟迟未能联系上父亲,却等来了一位客人——陈纳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纳德是陈应荣故友,此次来华主要是训练中国空军,早在1937年他就曾来过中国,考察过中国空军,迫于美日双方压力,他的行动一直未曾公开。

哪怕是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也是以私人机构的名义,从1941年7月、10月,分两批先后抵达中国。

因此陈应荣托陈纳德赴港看望女儿们,并希望安排她们到美国团聚。获悉父亲安排后,陈香梅等六姐妹沉默不语。

十余年国内生活,她们不愿意去美国,起码这时候不愿意走。几姐妹坚持下,大姐随志愿航空队到昆明基地做护士,陈香梅则继续完成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她从岭南大学毕业。

当时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招考记者,大量有志青年踊跃报名,陈香梅亦在其列。凭着丰富的学识、天性机敏,她脱颖而出入职中央通讯社,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怀着满腔热情、对侵略者的痛恨,一篇篇笔走龙蛇的文章发表于报纸之上,“陈香梅”的名字频频见报、广播之中。

不久,社里让她去采访陈纳德,作一篇人物专访。没成想因这次专访,成就了一段跨越国别、超越信仰的爱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第一次采访陈纳德,是激动地。”

对于任何一位战地记者来说,采访“飞虎队”队长陈纳德都是一件激动的事。

这位从美国来的将军,领导的“飞虎队”随中国空军一起迎战日本空军,创造了无数以少胜多的神话,打下千余架敌机。

“飞虎队”之名传遍华夏大地,让陈香梅心生敬意。第一次采访,将军谈及他到中国的经历、作战情形,绘声绘色并为带太多个人色彩。

从陈纳德空中,陈香梅能够感受到“飞虎队”队员的英勇无畏,也对这群来自异国他乡的战士们心生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采访深入,置于云端的英雄人物展现出普通人的一面,会因战友牺牲而感伤、会因侵略者的屠杀行为而愤怒。愈是感受的真切,她就越理解陈纳德,敬慕到爱戴,再到爱上这位来自美国的将军。

陈纳德同样钟情陈香梅,为她的理解、为她的率真。

他们相爱了,爱的轰轰烈烈。可拦在他们前面的不只有国度、信仰的不同,还有年龄、家庭的阻碍。

这一年陈香梅19岁,陈纳德51岁,陈纳德小女儿正好19岁。相差一代的年龄,为陈应荣所不许,陈香梅外祖父、外祖母更不同意。

异族通婚本就被那个时代所不容,更何况陈纳德有8个子女,两人年龄、见识相差悬殊实在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人的阻拦并未拆散相爱的两人,为让家人同意这桩婚事,两个人采取“外围包抄”的战略,先从外祖父、外祖母突破。

虽然陈纳德见过半百,可身上那股军人气质,加上舍得下身段,陈香梅外祖父、外祖母也不再阻拦。

唯一的难点,还是陈应荣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家是个守旧的大家庭,凡事循规蹈矩,陈香梅年少时都曾因骑自行车、玩西式玩具被父亲说上几句,何况是和一位大自己三十余岁、带着八个孩子的美国人结婚?可想陈应荣反应有多强烈。

即便陈纳德是陈应荣老友,陈应荣在西方多年深受西方思想熏陶,依旧难以接受。好在有陈香梅外祖父、外祖母从中斡旋,再加上陈纳德委托国民党高层当说客,陈应荣口风才慢慢松了下来。

从这一点来看,陈香梅倒也是个“奇女子”。

平常遇到家人阻拦,一般都会幽怨自泣,或妥协顺从、或离家出走,以此来对长辈反对、世俗眼光作出回应。

她既不跑、也不哭,愣是用法子获得了多数人支持和祝福。在亲人的祝福下,陈香梅和陈纳德迈步婚姻殿堂。

这一年,陈纳德54岁,陈香梅2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陈纳德将婚戒戴在陈香梅无名指上时,两人眼中都氤氲着幸福的泪水。怎么会不幸福呢?两人在春城(昆明)相爱,有过离别、小聚,为这段爱情努力过、奋斗过,最终才修成正果,步入婚姻。

是幸福的,也是遗憾的。这段超越国度、信仰的爱情,仅仅走过11年,就因陈纳德病逝戛然而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纳德逝世后,独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一地鸡毛,陈纳德前妻带着孩子等着分遗产,她的生活被困在过去,在她给陈纳德写的一首悼念诗中,有这样一句:“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自春城相恋、相伴,两人走过11载,11年里是丈夫为她遮风避雨,是夫妻两人携手同行,一人离世,只留下另外一个人在世间苦苦挣扎。

短暂悲伤后,她决定换一种活法。

这一年,陈香梅3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靠“陈香梅个人”去创造

移居美国,是换一种活法的第一步,偏偏是这第一步举步维艰。即便她顶着“陈纳德夫人”的身份,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依旧遭到不少不公平待遇。

歧视又怎么样?她凭着出色的能力依旧找到了工作,努力奋斗。这时候她身上那些优点被无限放大,不屈不挠、勇敢、努力、从不妥协,靠着零散的时间,不断地充实自己,练演讲、写书、加入共和党。

商界、政界,都充斥着陈香梅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一例外,均有所成就。商界中,著书《一千个春天》成畅销书,一年销二十版;政界中,以“陈纳德遗孀”身份为共和党摇旗呐喊,虽然尼克松此次竞选失败,却不失陈香梅一次成功的政治投资。

她有能力、有口才、有影响,被肯尼迪邀请到白宫工作。作为第一位进入白宫的华裔,她受到的关注更多。

毫无疑问,陈香梅换了一种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她觉得还不够,起码不该就此终结。在这位华裔心中,始终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她想为中华民族复兴略尽一份绵薄之力。然而美国政府多年来对中共态度并不友好,直到尼克松竞选总统获胜,事情迎来了转机。

早就对尼克松进行过政治投资的陈香梅,在尼克松当选后,自然被委以重任。当获悉尼克松有访华意愿后,她也做了不少积极贡献。

在中美建交这件事上,陈香梅得作用决不能忽视。

美国政府中,陈香梅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从不掩饰,这让她在尼克松、里根任职期间,政治上如鱼得水。

除政治上,她在商业的成就也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陈香梅先后担任美国航空公司副总裁、美国大银行董事,无一例外,俱都是数家大公司的第一位“亚裔高管”。

就在尼克松访华这一年,她还被评为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而这一切,再也不是基于“陈纳德夫人”的身份,只是因为她是陈香梅。

1980年,陈香梅重归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开时,她为外人所知的身份是“陈纳德夫人”;回来时,她为外人所知的身份是“里根的亲善大使”。

回到故土,感慨颇多。三十余载没回来,祖国发展越来越好,她心中那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正在一点点实现。

她为祖国发展奉献心力,祖国也从未忘记她。

在外使座次安排上,邓小平特地将陈香梅安排在“第一贵宾”的位置上,正如邓小平所说:

“陈香梅嘛,全世界只有一个!”

全世界只有一个的“陈香梅”,名字响彻寰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访问中国大陆后,陈香梅又访问了台湾,此次不再以“里根亲善大使”的身份,仅仅只是一名华夏儿女。

她希望两岸能积极沟通,并建议开放探亲政策。唯有经历过两岸骨肉同胞不能团聚,才知那份煎熬。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抛开美国政客、商界大鳄、陈纳德遗孀这些身份,陈香梅还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大陆生活了二十余载,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见不得大陆的同胞受苦受难,只想大陆发展的更好。

所以她才能不顾“里根亲善大使”的身份,在两岸之间积极沟通。后来大陆有难,也是她率领一个庞大的台湾工商界投资考察团到大陆访问。

此举开创先河,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事实证明这一行为是具有历史性、开拓性的,继此举之后,越来越多台商将大陆视为最理想的投资热土。

1989年,陈香梅渐渐抽身美国政坛。

二十余年叱咤美国政商界,她先后与美国8位总统共事,曾是尼克松、里根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几十载风风雨雨,她换了一种活法,活的多姿多彩、活的惊心动魄。抽身政坛后,她又打算换一种活法。

早在1987年,陈香梅就成立了陈香梅教育基金会。

在她看来,祖国未来一定会更美、更好,不过也需要更多人才。她认为中国教育相对落后,需要加大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在老一辈,而在年轻一辈,唯有少年自强不息,才有真正的老有所养、幼有所学。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之本,需要的不单单是国家去建设,每个人都有应尽之责任,因此陈香梅先后在广东、南昌、武汉等多地设立“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孩子改善生活和教育条件,救助失学儿童。

自基金会成立以来,就本着“让生命绽放光彩”的目的,让更多孩子有学上、有好老师教。只有这样,国家才更有希望。

爱祖国,莫过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3月30日,陈香梅走完了一生,终年93岁,虽没有留下“民国佳人”的名号,世人却始终记得“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陈香梅,只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