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日本政府邀请中国的几家研究所派遣人员赴日进行联合考古,目标是日本最大的皇陵——仁德天皇陵。

在日本的历史中,仁德天皇是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君主,在位时间是公元330年前后十余年。他的统治时期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而且也是和平与美德的象征,这一点从他“仁德”的谥号就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德天皇陵也是日本最大的天皇墓地,从高空俯瞰,墓地成锁孔的形状,周围河流环绕,像极了我国风水术中的“明水局”,取金生水以养万物的意思。

这处陵墓最早于1872年就进行过发掘,当时由于地震造成陵墓部分地方裂开缝隙,日本政府曾进行过保护性发掘,但很快就停止了发掘工作。

而到了2018年这处陵墓又被人想起,日本人自己也想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

为了防止辨认不出发掘出的文物,他们还特意请中国专家一起前往发掘。就是这次发掘,让日本史学界陷入了尴尬境地,后来申遗时都不好意思写墓主人的名字。

保护性发掘尴尬中断

1872年,日本明治维新初见成效,国力比起黑船事件时大大增强,渐渐对清朝生出不臣之心。

此时日本人已摸到了近代化的门槛,超过清朝指日可待,因此逐渐自视清高起来,认为和族文化不输给汉文化,更不是满清这种通古斯野蛮人所能比,因此开始寻找各种证据佐证和族文化的光辉灿烂。

在这个背景下,因为地震而导致部分裂开缝隙的“大仙古坟”,即仁德天皇陵寝,让日本政府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仁德天皇作为日本两千年来声望最大的君主之一,其陵墓内文物必能佐证和族文化的悠久历史。

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对仁德天皇陵进行保护性发掘。随即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军人等不同部门组成的队伍进驻了陵墓的发掘现场。

然而挖掘工作展开没过多久,政府便发布了一项突如其来的决定,即暂停发掘并关闭发掘现场。日本政府对外解释说,这是因为文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不足,继续发掘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然而,这个解释引发了坊间的各种猜测和传言。有传言称,实际上发掘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团队发现了大量中国皇帝赏赐给日本天皇的珍贵物品。

这些物品不仅包含了华丽的金银玉器,还有书信、文献以及与中国皇帝之间的往来记录。

这些物品的发现并没有证明日本文化的悠久历史,反而暗示了日本自古就臣服于中国。这显然与日本政府希望证明的目的背道而驰,也无法符合他们描绘的民族文化的纯正性。

于是,一些人认为政府之所以突然叫停发掘,是因为他们不希望这些发现被公之于众。他们担心这些证据会损害到国家的民族自豪感,并降低政府的国内和国际声望。

然而,这些传言的真实性无从考证。政府始终坚持文物保护技术不足的说辞,并宣称将加强研究和培训,以确保未来的发掘工作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呈现文化遗产。

直到2018年,有部分日本历史研究者想起了当年发掘半途而废的仁德天皇陵,以及流传甚广的谣言,于是就联系了中国的几个研究所,决定进行联合发掘。

重启发掘,发现大量魏晋文物

2018年,日本政府重新组织了对仁德天皇陵的发掘工作。此次发掘不仅组织了包括本国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在内的专业团队,还从中国邀请了几位专家进行联合发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掘队伍来到现场,期待此次能够找到证明日本文化悠久的宝贵遗物。他们希望能从这些古物中了解更多有关仁德天皇的生平,并扩大对日本民族文化的认知。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团队开始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古物,其中甚至包括了帛书。1872年的发掘并未深入,很多文物一见天日便即氧化损毁,因此墓中尚存许多未曾发现的古物。

这些古物详细记载了仁德天皇的生平,给人们提供了对古代日本历史的独特洞察。日本政府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这次发掘工作将为他们证明日本文化的悠久和独特性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欢欣之情未能持续多久,政府很快发现了一个令他们无法接受的事实。伴随着日本古物的出土,墓中竟然还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文物,显然与仁德天皇和日本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经由同行的中国专家鉴定,这些文物被认定为中国魏晋时期(约公元220年至420年)的器物。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文物中发现了晋朝皇帝的书信,信中明确表示这些物品是赏赐给倭奴国王(日本)的。

这让对仁德天皇陵寝寄以厚望的日本政府大为失望,他们原本希望通过发掘来证明日本文化的源远流长。

而如今发掘工作却为他们揭示了一个看似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日本一千七百余年前就已向中国臣服。

彼时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日本全面倒向美国,中日关系十分紧张,日本面对中国既有忌惮又有看不起,他们亟需证据证明自己历史上并非一直跟随在中国身后。

但没想到却在仁德天皇陵寝中发现了相反证据。

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对历史认知的冲击,还有如何向公众解释这个发现的困境。

他们明白这个发现可能会引发国内外的争议和质疑,对于国家形象和历史观的冲击无疑是沉重的。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局面,日本政府陷入了困境之中。本想壮自己声势,没想到一招不慎就要成为笑柄。

他们开始评估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以及如何平衡对历史真相的承认与维护国家形象的矛盾。

这一发现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深入的讨论,同时也将给日本社会和国家带来重大的影响与挑战。

申遗时对墓主人只字不提

由于这些尴尬的发现,使得仁德天皇的名字在日本逐渐被遗忘,人们不再主动提起他的名字和历史。这种尴尬和困境反映在政府的行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日本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仁德天皇陵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们选择了对墓主人仁德天皇只字不提。

这一决定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感到困惑和不解。将陵墓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提供墓主人的资料,但日本政府选择对这位天皇保持沉默。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说,这样的情况十分罕见,并且违背了他们对文化和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

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迫将申请退回,并要求日本政府对申请进行修改后再次提交。这个事件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对待仁德天皇的历史和遗产。

他们面临着如何在保护国家形象的同时,真实地展现历史的难题。

其实不仅日本政府,韩国政府在这方面也有相同的顾虑。

包括日本、韩国、越南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内,历史上都受中国影响深远,不仅语言、饮食、文化等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国王继任也需要得到中国皇帝的册封。

日本与中国隔海,影响还相当有限,韩国自明朝开始每代国王继位都需要由中国皇帝册封,国王也仅能使用郡王仪仗,否则便是乱臣贼子,中央有权出兵讨伐。

这些历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日韩等国矮我国一头的历史,因此日本政府觉得尴尬也是情理之中。

最终,政府决定重新审视对仁德天皇的历史研究,并加强与国内外学界的合作和交流。他们试图通过深入、客观的研究,以更准确、全面的方式展现仁德天皇及其在日本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个事件给日本社会敲响了警钟,引发了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以更加客观和开放的态度面对过去。

这个尴尬的经历也成为了日本历史学界的一个重要案例,促使学者们更加慎重和严谨地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呈现。

尽管仁德天皇的名字在一段时间内被忽略和压制,但这一事件也为日本社会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新认识历史的机会。

希望通过这样的经历,日本能够选择更加真实和全面的方式面对历史,以达到国家形象与历史真相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