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带着光绪西逃,天下糜烂之时,身在两广总督任上的李鸿章面临三种选择:拥两广自立,与革命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被视为上策;督兵北上,勤王剿杀义和团,以谢万国,被视为中策;受命入京,投身虎口,代清廷议和,被视为下策。

梁启超认为,拥两广自立,惟有非常之学识,非常之气魄,才有可能干成,李鸿章并非这样的枭雄人物。自立为王这种事,李鸿章四十年前权势正隆时,都不敢干,现如今他已是八十老翁,更不可能干出这等破格事了。

至于中策,纯属看上去挺美,实操起来不仅缺乏可能性,而且风险极高。当时,李鸿章在两广无一兵一卒,根本没有北上勤王的本钱。况且清廷并没有颁下勤王诏书,在这种情况下冒然率兵北上,嫌疑很大,万一廷臣不买账,攻击李鸿章是起兵造反,李鸿章有口难辩,便是骑虎难下了。

从本质上讲,李鸿章就是清廷的“奴才”,传统忠臣良将的思维很重,所以左右衡量,上下掂量,最终他只能苟且迁就,奉旨北上,虽然此举势必要背负骂名,视为下策,但至少在朝堂上能赢得鞠躬尽瘁的好名声,也算是保全身名,另一种善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进京搞和谈,住在京城贤良寺,曾有一段自我剖析广为流传。

李鸿章曾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乃必欲爽手扯破,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的这一番话,曾让许多人动容,有人甚至发出叹息,将他看成生不逢时的悲情英雄。

但在理性之士看来,这就是官场伪君子的自我开脱,作为洋务运动的最高负责人,花费了国家巨量的钱财资源后,甚至国运都被赌上了,最后怎么能用一句轻飘飘的“裱糊匠”,就把自己的历史责任开脱掉呢?

看李鸿章在贤良寺最后的照片,仔细品味,有一种意味还是很强烈的——李鸿章至死都觉得自己是时代的悲情英雄,而不是历史的罪人。

这一点,从李鸿章之死的细节中,也能鲜明地看出来。

李鸿章的老部下,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刘声木,在谈到李鸿章之死时,有一个说法,即便在最后的日子里,李鸿章的胃口依旧很好,他最终死掉是因为不遵医嘱,管不住嘴,乱吃东西。

刘声木讲:光绪庚辛之间,合肥李文忠公鸿章以议和居京,气体已衰,但饮食甚豪。家里人担忧他吃的太多,有意控制,李鸿章为此很不高兴,常常破戒。

西医嘱咐他不能多吃,他不听;中医嘱咐他有些东西不能吃,他也不听。

时合肥郑魁士总戎国俊亦在京城,时常到贤良寺来探望,李鸿章便私下嘱托他买些好吃的,每次藏在袖管中偷偷带来。

每当总戎来见时,李鸿章必将身边人全部赶走,府中幕僚们戏称这是“袖筒相会”。

李鸿章病故前十日,因为吃得太多,导致病情突然加重。

西医因建议无效,直言相告:“中堂再如是乱吃,必须死矣。”

李鸿章依旧不听,并且还说西医不可信。

于是七天后,西医宣布万不能治。

未两日,李鸿章就死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种记述,李鸿章丝毫不像一个万念俱灰的失败者。

但在另一种记述中,李鸿章之死就悲情多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十九日,李鸿章在极度衰弱的情况下,仍去俄国使馆谈判和争吵,回来后呕吐了一碗血,医生说是胃血管破裂,必须静养,只能服食鸡汤、牛奶、参汤之类的流食。

在亲信幕僚看来,李鸿章的病情突然加重,是因为和俄国公使雷萨尔就满洲条约发生了激烈争吵,这是典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到了九月二十七日,西医一再告诫要卧床休息,但李鸿章违背医嘱,坐起来工作,最终导致身体迅速恶化。

留京办事大臣那桐则记录,他在二十六日已经觉得李鸿章危在旦夕,遂致电给军机处,请朝廷预备重臣接替李鸿章;并给庆王发电报,向他通报情况;又给布政使周馥发电,要他迅速来京照料。

当老部下周馥赶到时,李鸿章已身着殓衣,处于呼之能应口但不能语的状态。

延至次日中午,李鸿章两眼睁着,瞠视不瞑。

这时候,周馥哭号着说:“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吧!”

李鸿章忽然目张口动,欲语泪流。

周馥一面哭号,一面用手抚其眼睑。

这样,李鸿章的双眼方才合上,气绝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