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瑶乡不一样的猪

莽山黑豚是放牧与鸡混养放牧在山里,刘卫平陈敬胜在《民族论坛》2018年第4期《瑶族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启示》研究发现莽山瑶族“流行猪鸡混养”养殖莽山黑豚,原来“猪吃鸡是事实,但猪吃的是弱小的鸡,能飞的鸡猪吃不了,这样就倒逼鸡回复本性,不断练习飞。而鸡经常站在猪的背脊上,吃猪身上的虫子,有利于猪的健康及舒适度。猪的粪便经过两三天自然发酵便化为虫子,变成鸡的美食”。这个生态闭环系统,“让我们对瑶族猪鸡混养的生态智慧”充满了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不灭记忆“哆窝洞”

“哆窝洞”是瑶语,就汉语说的“团子肉”。“哆窝洞”过年的时候才有,办喜事也有。瑶山里,逢年、办喜事,是大事,大事就得杀猪,就是牧养的莽山黑豚。才开膛的肉切成巴掌大一块,大铁鼎盛半鼎山泉水,架在土灶上,待水烧开,将切好的肉块放进去,至铁鼎大半满,滚开,待竹筷插进肉皮能松脱,即可。猪肉的蒸汽,满屋飘香。止沸后,捞出肉块,稍凉,改刀,一寸见方,备用。锅置火上,茶油热锅,蒜段、姜丝、干椒,煸炒,溜水,豆油佐料,加方寸肉块,翻炒收汁起锅,装大瓷碗起堆。满口纯香,久久回甘,我的瑶乡,我的“哆窝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莽山黑豚再回来

瑶山,贫困的代名词,为了改善生活,外出打工,几年,十几年。有了钱,回来建了房,可是已经吃不到从前的“哆窝洞”了。因为,没有人放养莽山黑豚了,甚至没有人会放养了。没有了记忆中的“哆窝洞”,就像失去了灵魂。我们得找回来,十年前,有心人来到瑶山,遍访瑶族耄耋老人,得其古法要点,复原了古法放牧的莽山黑豚。CCTV7科技苑2017年、2018年两次节目专题介绍了莽山瑶族放牧生态智慧,莽山黑豚回来了,而且声名远播英伦、美洲。

四、瑶乡新貌“骨肉相亲”

瑶族兄弟待客热情,瑶山里,来者便是客。从瑶家门口过,总会请你请你进屋喝杯茶,肚饥了,那就有什么吃什么。宜章是国家级贫困县,莽山是瑶族乡,各级政府各界人士,支持产业扶贫,莽山黑豚的名声越来越大,要买要吃的人多了。好东西,大家都来尝一尝,这是瑶族人的伦理风俗。莽山黑豚一道新的瑶家菜“骨肉相亲”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是铁锅,置火上,半锅山泉水,放入豚骨,其上架竹蒸笼。豚(猪)五花肉冰冻切片,2毫米厚,2寸长,待水开热气蒸腾,放入豚(猪)片,盖上蒸笼,五分钟,开盖。肉片晶莹剔透,仿佛照见美人。入口即化,美不胜收,我的“哆窝洞”!吃完豚(猪)片,拿开竹笼,品豚(猪)骨汤,啖豚(猪)骨肉,这里不加盐,不加调料,那味道可谓无与伦比。这道瑶山创新出品,就是“骨肉相亲”。

从从“哆窝洞”到“骨肉相亲”,是从贫到富的变迁,是民族大家庭相互扶助共享幸福的变迁,是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变迁。新时代,瑶乡变新貌!

图文:牧猪人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