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 | 阿龙

排版 | 阿龙

1948年,华野在中野会合,淮海战役正式打响。

面对解放军的60万大军,蒋介石临时点将,最终将目光放在了白崇禧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崇禧,桂系出身,在国民政府中担任国防部长,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

在淮海战役打响前,他还兼任武汉“剿总”司令,其部队的驻地,与徐州咫尺之遥。

再加上他属于国军中的元老,让他来担任徐蚌会战(淮海战役)的总指挥,在合适不过了。

于是,在战役打响前,蒋介石紧急召见了白崇禧,希望他能接管徐蚌战场。

没成想,白崇禧想都没想便拒绝了,并非他临战退缩,而是他认为,蒋介石怎么可能对他如此放心,将80万大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直言不讳的表示:“蒋介石就是故意设局害我!”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

1、老蒋和白崇禧的恩怨

在中原大战之前,国民政府并非蒋介石一家独大。

当时,国民政府中的常任委员有四位,分别是蒋介石、何应钦、李宗仁和白崇禧。

由此可见,在中原大战之前,桂系军阀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为巩固自己在国民政府中的统治,1929年初,蒋介石终于决定桂系出手了。斗争历时三个月,最终以桂系的全面崩盘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黄绍竑的帮助下,李宗仁和白崇禧重新掌权,但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打完中原大战,基本上平定了中原混战,此时的“李白”,再也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虽说如此,在众多军阀中,桂系的势力依旧是最强大的那一个。

再加上“李白”组合的能力实在优秀,在抗战做出过很多积极贡献,在民众口中的口碑颇丰。因此,纵使蒋介石已经坐上国民政府总裁的位置,对“李白”组合还是颇为忌惮。

此时的白崇禧,可以说就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

时间来到1948年,白崇禧已经坐上了武汉“剿总”司令的位置。本来按照战事规划,整个华中战场都应该归他指挥,但由于蒋介石担心他一家独大,因此,硬生生在黄淮平原,又整出一个徐州“剿总”,由国军“福将”刘峙担任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打响了。

1948年10月,中野和华野会师,淮海战场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

当时国军内部,普遍都认为刘峙难堪大任,以他的能力,根本指挥不了徐蚌会战,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徐州乃南京门户,不派一员虎将,也应派一只狗来,结果派来一只猪!”

此时,包括何应钦、顾祝同等老蒋嫡系在内的国军高层,都认为应该让白崇禧指挥徐蚌战场。二人甚至亲自找到蒋介石,向他讲明了其中的利害。

“可以先让白崇禧指挥,大不了等战后,再恢复原样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也意识到,刘峙根本受不住徐州,白崇禧毫无疑问是徐蚌会战最好的指挥人选,因此当即表态道:“不比换来换去了,大不了让他继续指挥下去就好了!”

当然,这只是蒋介石一时的敷衍,事实上,他不可能坐视桂系做大而置之不理,请白崇禧担任华中、徐州两大地区的“剿总”司令,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但白崇禧真的会心甘情愿的听他摆布吗?

2、战场外的博弈

听到蒋介石要任命自己武汉、徐州两个地区的“剿总”司令,白崇禧相当激动。

作为桂系元老,他当然希望借此机会,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他也知道,蒋介石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他不相信老蒋会无缘无故的给他这么大的好处,因此,他决定到南京摸清底之后,在做之后的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南京后,蒋介石故意避而不见,而是让何应钦、顾祝同等人接待白崇禧。

在会上,何应钦、顾祝同等人对白崇禧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称:“总裁已经一点办法都没有,已经打算隐退了,徐蚌战场的局势非得由你来指挥不可!”

为打消白崇禧的顾虑,何应钦和顾祝同还提议,在蚌埠建立一个指挥部,统一指挥徐州和蚌埠的战事,任命白崇禧为总司令,指挥华中和徐州的所有部队。

白崇禧知道其中有诈,因此在会议上,他并没有表态。

等到会议后,他的幕僚基本上已经把徐州战场的局势给摸得差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崇禧了解到,徐州的战事已经迫在眉睫,但刘峙将部队摆放在陇海线和津浦线一带,形成了一个“死十字”,而黄百韬兵团更是摆放成了一个收尾不能相顾的一字长蛇阵。

如此布阵,退不得、受不住、打不了,大家各自为战,一旦被中野、华野包围,就会被围而歼之,蒋介石托付这样一个战场,不是在害自己吗?

就在前不久,李宗仁在国民政府副总统的竞选中,击败孙科,成功竞选副总统。

因为这件事,蒋介石对李宗仁恨得咬牙切齿,因为这个孙科就是蒋介石推举的。李宗仁此举,毫无疑问是在打他的脸,也是在挑战他的底线。

但李宗仁却对此毫不在乎,他的志向并不在此,而是想在不久后的总统大选中,击败蒋介石,坐上国民政府总裁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实现李宗仁的愿望,白崇禧随时都盯着蒋介石。

他认为,徐蚌会战,正是逼迫蒋介石下野的好时机。如果这次会战输了,蒋介石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此时李宗仁站出来,击败蒋介石竞选成功的机会相当大。

因此,白崇禧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不会接手徐蚌会战这个烂摊子。

3、白崇禧拒绝支援

最终,白崇禧以“分身乏术,徐州自有南京来守”为由,拒绝出任徐州战场指挥官。

无奈,蒋介石只能将杜聿明调回徐州,担任徐州“副剿总”,全权指挥徐蚌会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成想,因为黄百韬兵团所在的位置太过突出,再加上第三绥靖区张克侠等人的起义,导致黄百韬兵团来不及撤退,一头扎进华野的包围圈中。

黄百韬兵团是老蒋的嫡系,得知消息后,老蒋急了,当即给白崇禧打电话,让他赶紧派兵支援,但白崇禧想都没想便拒绝了。

看玩笑,此时谁都能看出来,淮海战役局势已定,再派兵也不过是送人头罢了,白崇禧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让老蒋拿自己的兵去填战场的。

但他也知道,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他拦不住,只能放行。

而事实也的确如白崇禧所料,黄维兵团出发没多久,便被中野围在了双堆集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解放军的另一支部队已经逼近淮河北岸,李延年赶忙向南京求救。蒋介石无奈,只能再次向白崇禧求救。

此时,白崇禧手中的王牌,就只剩下张淦的第三兵团。

张淦,是新桂系中的嫡系,白崇禧的左膀右臂,也是他的王牌,自然不会轻易动。

如此,全国范围内,蒋介石能指挥动的部队已经不多了,华北的傅作义自身难保,西北的胡宗南那倒是有几个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唯一能动的,便只有武汉“副剿总”宋希濂。

但宋希濂名义上也在白崇禧麾下,白崇禧会放人吗?

4、左右为难的宋希濂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在老蒋找宋希濂后不久,白崇禧便找到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他能留在武汉。

毕竟,宋希濂虽然不是嫡系,却也是自己手中一支非同小可的力量,如果他选择投靠,那自己对付老蒋时,手中就能多一张王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的是,宋希濂隶属于中央军,跟随老蒋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被三言两语说服呢?

对于白崇禧的劝说,他左耳朵进,右耳多出,权当耳旁风。等到离开会议室,他已经在思考该如何离开武汉,前往双堆集去救黄维了。

想法很好,但在白崇禧和蒋介石的博弈下,他又怎么可能如愿以偿呢?

本来,宋希濂的部队都已经抵达火车站,准备出发了,白崇禧却以“保护武汉”为由,将武汉的火车全部扣押,严禁宋希濂兵团离开。

蒋介石打电话来催,白崇禧就以“武汉是军事重地,如果宋希濂兵团离开,一旦解放军攻过来,后果不堪设想”为由,婉拒了蒋介石的发兵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直到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被全歼,宋希濂兵团也没能开赴到战场上。

老蒋对此十分气愤,甚至在军事会议上对白崇禧破口大骂,却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久后,随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落幕,蒋介石成为众矢之的,国内要求他下野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于压力,蒋介石只能引咎辞职。

这个辞职非常有意思,退了,但没有全退,只说自己是不舒服,暂离岗位。

李宗仁虽然如愿以偿的成为国民政府总裁,但只是“代总统”,看似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实军队、军统这样的要职,依旧被蒋介石把持。

一切,都在像白崇禧希望的那样发展,但结果,却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国内战局已定,蒋介石兵败台湾,李宗仁知道台湾已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于是带着家人前往美国定居,直到1965年,才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白崇禧则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海南,后来又被蒋介石骗到台湾,软禁了起来,一直到1966年去世。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死于纵欲,也有人说是死于老蒋的陷害,到底为何,怕是只有当事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