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过去两年压在身上的石头后,蚂蚁终于重新活跃起来。

这次杭州亚运会叠加十一长假,以杭州为大本营的蚂蚁集团可谓高度活跃,技术合作、跨境支付、品牌营销等层面都声量颇大,与过去两年形成明显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自蚂蚁集团相关新闻稿

今年7月份监管机构在宣布对蚂蚁集团、腾讯财付通等开出巨额罚单后,也宣布对两大平台大部分突出问题完成整改,未来将进入常态化监管。年初完成治理架构梳理的蚂蚁集团对此表示:诚恳接受、坚决服从。

就在长假前夕,花呗、借呗品牌隔离工作也取得进展,由蚂蚁集团带头出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拟由185亿注册资本增资至230亿,以消金牌照和新规测算,230亿注册资本可撬动超过7000亿的联合贷款规模。这刚好对应花呗和借呗的存量,按照此前的公开信息,蚂蚁集团在去年7月总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其中花呗、借呗存量被认为在7000至8000亿。

增资后的重庆蚂蚁消金已足以承载花呗与借呗,在完成这一重点整改动作后,蚂蚁集团距离重启上市又近了一步,唯一的变数可能只剩下金融控股公司方案问题,这也是腾讯金融与支付相关业务最关注的事情。

根据此前阿里巴巴公布的蚂蚁集团回购进展,蚂蚁集团如今估值约为5670亿元人民币,这距离当年巅峰的过2万亿估值当然有距离,但仍旧是当今国内金融科技头号标的。

至于二号标的,则毫无疑问是占据移动支付市场另外半壁江山的腾讯。在蚂蚁集团重新活跃起来同时,腾讯金融与支付业务也在加快动作。

[企鹅生态]听到的说法是,目前腾讯金融与支付相关业务侧现在也比较“火急火燎”地动起来,且腾讯管理团队要求颇高,除市场上高度关注的消费贷款类产品外,还要求做出更多创新产品。

但相较于复制一次微信红包式的产品奇迹,眼下更靠谱的方案是沿着蚂蚁集团用肉身排过雷的路再走一遍,这也符合腾讯金融业务长久以来的发展策略:摸着蚂蚁过河。

微信版花呗与信用购终于来了?

根据腾讯半年报数据,包括金融支付收入的腾讯金科与企服收入规模为973亿,但毛利率只有36%,这很难与大众印象中高利润率的金融业务联系起来。用巨额补贴一刀一枪做起来的移动支付市场,最终并未在利润层面为腾讯带来实质贡献,在[企鹅生态]看来,这是导致腾讯股价至今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要为金科板块贡献收入的是微信支付通道费用,但这块利润率一直不高且在很多商业场景下提价困难,比如此前的微信支付调整部分校园场景的支付费率就引发争议,快速冲上热搜,最终以微信支付道歉修正了事。

事件虽然不大,但显示出已成为国民日常生活基础设施的微信支付通道,其一举一动都影响巨大,且小商户和大众非常敏感,必须谨慎处理。至于其他收入来源,如备付金收入、理财产品导流等要么规模太小要么并不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信支付仅调整校园部分场景费率,就能引发冲上热搜第一的事件

何以解忧,指向与支付场景天然结合的消费贷款。就在重庆蚂蚁消金逐渐完成对花呗、借呗产生的巨量消费信贷的承接同时,在9月初,关于腾讯正在测试“微信分期”的消息流出,从目前有限信息看,微信分期应该属于平台参与程度较低、获得利润也较低的助贷产品,比较类似支付宝的信用购与信用贷。

图自网络

真正符合所谓“微信版花呗”定位的,是在2019年就流出过的“分付”,与早期版本的花呗、借呗类似,分付在资金、风控等环节都由平台深度参与,自营程度更高同时利润也更高。

分付是金融科技平台有比较大创新空间的产品形态,借助马化腾亲自晒出过的微信支付分的信用评级,分付能够完美地融合进微信支付的各种消费场景。

但微信分付至今未大规模放量,这可能是由于注册资金问题。根据公开信息,作为小贷牌照持有平台的深圳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5亿,按一些测算可撬动1700亿的联合贷款,远低于花呗借呗的存量联合贷款。

这一规模上限甚至低于微信中真正由导流产生收入的消费贷款产品——微粒贷,这是腾讯持股三成(32.73%)的微众银行的产品,根据微众银行的2022年报,截止2022年底,微众有约1750亿的消费贷款余额,在微众总贷款规模中占比超过一半。

官方资料显示微粒贷按日结息,累计服务超过6000万贷款客户,年内日均放贷90万笔。在微粒贷为主力产品的情况下,微众2022年收入为354亿,同比增长31%,净利润89.37亿。不可谓不躺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粒贷与微信的合作方式和分成并未具体公布,此前有报道称,微信流量在微粒贷的分成收入为一半,有知情人士对此进行否认:微众不可能接受。由此测算,对腾讯来说,微粒贷的分成收入与业务价值都不及测试中的微信分期,将流量导向微信分期这个上位替代品应是更理想的选择。

同时也不排除微信分付、微信分期、微粒贷能够很好互补,按自营程度和利润率面向不同的用户人群,共同组成腾讯的消费贷款业务。但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无论测试许久的分付还是上线多年的微粒贷,其规模都与蚂蚁集团相去甚远,微信支付背后的巨大消费信贷需求显然没有被满足。

摸着蚂蚁过激流

如果说消费贷款是一条蚂蚁集团已排过雷的小溪,那横在腾讯金融与支付业务面前的还有一条激流,走在前面的蚂蚁集团至今也未探明水深。

去年3月份,外媒报道称微信支付将从腾讯分拆出去,使得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问题浮上水面。随后腾讯管理团队也几次回应过关于金融控股公司成立问题,在去年的一次分析师会议上,刘炽平曾表示正与监管机构密切沟通,如果确认腾讯有资格和有必要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则腾讯就会去执行。

[企鹅生态]当时也在一文中对此有过解读,作为前台的微信支付,与作为后台的腾讯FIT有可能一起被放进金融控股公司中。

刘炽平当时还表示金融控股公司牌照制度能够更好地监控和降低系统风险,这对产业和腾讯公司本身来说都有积极意义。刘炽平认为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对腾讯是短期中性、长期利好,从微众银行的经验看,取得合规资质会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但如今一年半过去了,关于腾讯成立金控公司的情况仍不明朗。按照[企鹅生态]听到的说法,实际腾讯一方面在与监管保持沟通,同时也等着看蚂蚁集团的进展再决定具体动作。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所谓的大、小金控,按照财新此前的报道,蚂蚁集团将所有从事金融活动业务单独成立金控公司的“小金控”方案无法通过,预计采用整体影响较大的大金控方案,财新报道称相关方案“最迟”在三季度受理审核。

蚂蚁集团事实上就可以视作由阿里集团剥离出来的金融业务板块,而相较于已完成股权和治理架构改造的蚂蚁,大、小金控的差异对腾讯影响更为巨大,甚至涉及在微信支付、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保留多少权益的问题。

要知道监管机构宣布完成“突出问题”整改时,阿里在蚂蚁集团最终只保留了33%的权益。如严格参考之,必不是腾讯与其投资者乐见的结果。这是真正的激流,企鹅的“过河搭子”也只有蚂蚁。

[企鹅生态]关注中国科技产业,已入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搜狐新闻客户端等渠道。公众账号ID:qieshengtai,欢迎关注。

同时,我们的科技媒体【中二投资家】(微信ID:mid-two)也已经上线,由多位最前沿的投资人、财经科技媒体人合办,只提供独家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