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省礼县的东面、西汉水的北面,它不算高大,海拔只有237米,也只有25公里的长度,却因为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而出名。不过“六出祁山”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事实上汉军只有三次经过此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汉要想攻入关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横亘在关中与汉中之间的秦岭。秦岭山势险要,道路崎岖,最短的线路也要二百多里,行军极其困难。

自古从汉中入关中有六条古道可选,从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峪谷道、武关道。当年刘邦入关中,走的就是陈仓道,而路途最短的当属褒斜道和骆谷道。

祁山在陈仓道西边二百多里,与关中并不直接相连,而是直通上邽(天水),从天水入关中大约还有二百多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诸葛亮出祁山是舍近求远,多走了六百里,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则,这六条古道是明牌,从这里进攻没有突然性,曹魏都有重兵把守,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就是魏延建议从子午谷突袭长安被诸葛亮否决的原因,他的建议根本他不上有多高明,只是赌运气而已。

二则,秦岭古道没有适合大规模船运的水道,进攻关中所需的物资靠陆运成本太高,而走祁山可以借助汉水、渭河,直达关中。

三则,如果只解决关中,即便突袭成功也会面临关西兵力的威胁,很难站住脚。如果从祁山上陇山,就可以先解决掉关西诸郡对关中的威胁,这种稳打稳扎的模式更符合诸葛亮求稳的作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我们就按时间线,分别介绍诸葛亮的“六出祁山”。

一出祁山:建兴六年(228年)春

一出祁山是蜀汉最接近胜利的一次,那次诸葛亮兵分两路:

西路军以马谡为先锋,从祁山袭击上邽、略阳,并占领街亭以策应大军的到来。东路军以赵云、邓芝为前锋,出箕谷走褒斜道,佯攻郿城,以吸引魏军主力。

曹魏对蜀汉的这次北征毫无准备,天水太守马遵和雍州刺史郭淮半途得知蜀军攻过来了,吓得扭头就往上邽狂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充当护军的姜维都搞得一头雾水,也跟着撤回上邽。好玩的是,马遵等人已经是惊弓之鸟,担心姜维他们是叛徒,不敢开城门。

姜维没办法,只好率军回到家乡冀县。而此时,冀县的绅士已经决定投降蜀汉,在他们的鼓动下,姜维代表冀县向诸葛亮投降了。

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都叛魏降汉,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马谡却因为低级失误败给了张郃,丢掉了街亭,让汉军失去了东出陇山的战略要冲。

随着魏军增援的到来,再僵持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于是诸葛亮下令班师,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出祁山:建兴六年(228年)冬

一出祁山半年后,诸葛亮再次向后主刘禅上《后出师表》,请求二次北伐。按理来说,一次大战之后应该休养生息,诸葛亮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呢?

原来东吴也发动了北伐战争,并取得了“石亭大捷”,曹魏顾头不顾尾,西线兵力一定很空虚,这是蜀汉的好机会。

不过,这次北伐诸葛亮却没有走祁山,而是走了“陈仓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次诸葛亮调整了战略目标,他认为陈仓是进攻关中的战略要塞,拔下此地,可以从容不迫地拿下关西诸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陈仓道不适合大军行进,只能奇袭,所以他仅带了一千多人马,迅速拿下大散关,直逼陈仓,企图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

岂料,当诸葛亮抵达陈仓城下时却发现,这块骨头太硬了。原来,那位被称为草包将军的曹真英明了一把,他早就预料到诸葛亮会再次北伐,并且一定会奇袭陈仓,于是便提前换将,启用了善于打防守战的郝昭。

郝昭到任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加固城防,早就做足了准备。蜀军只有一千多人,面对坚固的防守一筹莫展。

不久,张郃再次奉命救援来了,而蜀军的粮草出现了危机,在此情形下,诸葛亮只得仰天长叹,被迫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出祁山:建兴七年(229年)

蜀军三出祁山其实连祁山的边都没摸到,这次的目标根本算不上北伐,而是对准了阴平和武都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