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调解工作会议,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何妍以《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 打造诉源治理赛罕模式》为题,作为全国唯一基层法院代表在主会场做经验交流发言。

现将发言内容摘登如下: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是中心城区,是全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区、经济总量排名前列。赛罕区法院每年受理案件近3万件,法官人均结案近600件,收案、结案、法官人均结案在全自治区排名第一,案多人少矛盾十分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赛罕区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抓前端、治未病,打造党委领导、双向指导、三方联动、四个延伸、五类速裁的诉源治理赛罕模式。

坚持党委领导

党委领导是诉源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要充分依靠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在当地党委领导下,按照“基层预防调处优先、法院提供调解指导”的工作思路,构建社区(村)—街道(乡镇)—人民法院三级预防化解纠纷路径。人民法院以诉调对接中心作为参与诉源治理的“指挥中心”,统筹前端诉源治理、中端诉调对接、后端调审对接,统筹协调法院、司法、街道、社区、各类调解组织等各方调解力量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形成源头预防、非诉挺前、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的分层递进、衔接配套解纷格局。

2021年10月运行以来,诉前调解成功案件1万件,调解成功率58.8%。2022年一审新收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8.03%,2023年同比下降8.35%。

推行“双”向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持把“调”向前延伸,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指导,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孵化基地。

第一,打造“赛法调解网络学院”。引入北上广一线调解专家,邀请辖区人民调解员参加培训,共组织线上线下调解授课培训48次。

第二,推动“专职(法官)调解员+人民调解员”线上双向联合调解辖区人民调解员需要指导调解纠纷时,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提出申请,专职(法官)调解员协同联合调解。来到人民法院诉前调解的案件,如相邻权纠纷等,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分流给属地人民调解员,双向联合化解。

第三,发挥法院专业培训优势,吸引辖区人民调解员来诉调对接中心“挂职锻炼”2-3个月。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和诉调对接中心设置的9个专业调解组,将针对性调解指导培训贯穿始终,以案代培,观摩调解,每案复盘,每周一课,每月评选调解之星,提升依法调解能力。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愿意选择到附近的矛调中心解决纠纷,实现了从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矛盾纠纷的良好效果。

联动“3”大调解

专职调解、特邀调解、社区调解三支调解队伍,充分发挥联动机制,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解纷体系。

第一,专职调解由3个“1+1”(法官+法官助理)担任。重点化解法律适用争议大、专业疑难的矛盾纠纷。比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类纠纷。

第二,特邀调解包括特邀调解员和调解组织。向社会公开招募选任81名特邀调解员,涵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法律工作者。实行末位淘汰制,每月调解成功数量少于5件、质量考核排名靠后的及时调整,倒逼特邀调解员不断提升调解能力。引入工会、商事调解委员会、婚姻家事调解委员会等15家特邀调解组织,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南京的特邀调解组织,专门负责处理价格纠纷、证券纠纷、股权纠纷等新类型、较复杂的商事纠纷。

第三,社区调解对接辖区街道办事处,将社区书记、网格员等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纳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依托呼和浩特市委政法委牵头建设的“政法网格员”队伍,每个网格单元至少有一名法官或者法院调解人员,对于网格内适宜调解的案件,人民法院与网格员一起开展基层调解、司法确认等工作。

实现“4”个延伸

关口前移、力量下沉,促进矛盾纠纷村村可调、多元化解、一网通调,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第一,向基层网格延伸。在社区(村)矛调中心,设立57个法官工作站,实行“一社区(村)一法官”,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对于涉农、涉邻里纠纷,借助人民群众力量参与评理说法。在街道(乡镇)矛调中心,设立12个诉前调解工作站,构建“信访+调解+司法确认”化解模式,重点推进信访化解、指导调解、联动化解。

第二,向企业园区延伸。在内蒙古中环产业园区、金桥“双创”示范区等大型企业园区,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每月至少一次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等定制式精准法治宣讲、走访问诊,共回复解答企业法律咨询1000余条,提升涉企纠纷源头化解精准性、有效性。

第三,向重点行业延伸。聚焦赛罕区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重点行业领域,实现“法院+特邀调解组织+重点行业”“一揽子”化解类型化纠纷。针对金融纠纷较多的情况,在蒙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13家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法院+银行”推进金融机构在前端加强合规审核、规范放贷行为;引入内蒙古银行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地方金融协会、中银民商事调解中心等金融特邀调解组织,诉前化解金融纠纷1752件。针对物业纠纷较多的情况,与辖区人居服务中心、各物业属地社区调解员、各大型物业公司对接,设立12家物业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2023年以来1495件群体性物业纠纷就地化解。针对个案、类案发生的原因,主动向金融机构、住建部门等发送司法建议20个,与有关部门共同持续推动落实。发布涉土地房地产、物业、金融纠纷白皮书3个,助力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

第四,向网上线上延伸。推进互联网+解纷模式,通过线上调解平台,打通法院与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工会、妇联、街道、社区、村居等各基层治理单位之间数据共通、信息共享,实现法官与辖区基层治理单位、网格员、调解员等在线调解、法官在线指导、在线司法确认,将矛盾预防的“前端”与纠纷解决的“后端”互联互通,实现当事人解决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2021年10月以来线上调解案件5095件,调解成功4850件。

推进“5”类速裁

诉源治理解决不了的案件,由法院发挥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建立5个“1+1+2”速裁快审团队,对金融借款、买卖合同、民间借贷、房地产、物业五类常见纠纷实行速裁快审,以类案裁判为诉源治理提供风险评判、规则示范、价值引导。加大适用支付令、小额诉讼、简易程序力度,实行要素式审理,鼓励当庭宣判、类案速裁、快审快结。

2021年10月以来,速裁快审结案21879件,占已结一审民商事案件73.63%,速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从49天缩短至27天。

本期编辑:谢若岑

▌稿件来源:内蒙古高院

动动小手“一键三连”

就等你点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