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蒋介石奔走台湾。逃离大陆时,蒋介石席卷了大量的金银细软战略物资,还带走一批当时他认为可能有用的大师。那么,这些大师都是谁呢?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第一位:衍圣公,这位衍圣公孔德成是儒家的代表,一出生,就被宣布世袭衍圣公,同样,他也是最后一位世袭的衍圣公。蒋介石之所以带着孔德成,是因为不论新旧文化如何变迁,儒家文化在百姓们的脑海中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孔德成经历了反孔运动,为了保住孔家的地位,他接受了蒋介石的邀约,长期与他合作。遗憾的是,孔德成到了台湾后并没有在政治上有太多施展的机会,只好转而投身学术,负责教书育人,同时参与文物管理研究。

实际上,孔德成和蒋介石并不是效忠与被效忠的关系,他们只是相互利用,所以在经历过大陆的战争后,孔德成对蒋介石并不友好,也拒绝和他有过多的牵扯。

第二位:活佛第七世,这位活佛章嘉呼克呼图是佛教的代表,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西藏,被很多西藏百姓奉为精神支柱和信仰。蒋介石天真地以为西藏地区处于内陆,在当时的条件下,解放军军困马乏,不可能短时间内解放西藏。只要带着章嘉呼克呼图,一旦找到反攻大陆的机会,就可以迅速集聚西藏地区的百姓和当地兵力。

章嘉呼克呼图到达台湾后,致力于发展藏传佛教信徒,宣扬藏教文化和佛教经典。同时,他还提出了修正寺庙法规的建议,张罗主持了第二次中国佛教代表大会,只不过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影响力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蒋介石希望的反攻机会没有出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陆虽然产业受创严重,还迫于形势必须出兵援朝,还是在1951年派兵解放了西藏,实现了大陆的全面和平解放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蒋介石计划大乱,等到他再想起章嘉呼克呼图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

第三位:张天师,这位张天师叫张恩溥,是中国道教天师道的第六十三代继承人。他知识渊博,造诣高深,年纪轻轻就积累了无数信徒。然而,这位张天师性格自由不羁,对凡尘世事没什么大的兴趣,一心专注于开展道教活动,而且只辗转于沪苏地区

此外,张天师是个爱国主义人士,抗战期间,日本人想要收买他,借此笼络中国人民,他始终没有同意。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骚扰,张恩溥退避到龙虎山,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他才返沪。回到上海后,他继续传道,并且发动成立了上海道教会,影响了一大批信徒追随。

蒋介石正是看到了张恩溥作为道教派的影响力,考虑到带走他可以获得最正统的天师道一系的支持,并逐渐吸引道教信徒到台湾,那么最终道教的重心也会慢慢转移到台湾

正如前面说的,张恩溥淡泊名利,性格自由不羁,蒋介石费了很大的力气,许以军长的高位他才勉强答应前往台湾。当然,这也说明张天师虽然不爱钱财,但并非完美避世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张天师的道教与台湾本土的道教并不相容,因此,他到台湾后,尽管奔走多年,但台湾道教并不理会他的声望,也没有获得更多的教徒,最终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逐渐被蒋介石淡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位:教育界大师,傅斯年是教育界的大师级人物,师承李大钊和陈独秀,五四期间,他曾任职北大,在历史和古典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与其他几位不同,傅斯年自始至终都是蒋介石的拥护者。蒋介石退回台湾时,他是主动跟随。

虽然如此,但傅斯年其实也是一个志存高远并且心直口快的人。他很直白地告诉蒋介石,他去台湾只是为了理想和自由。正如他所说的,到达台湾后,他致力于整改台湾的教育乱象

总结:从教书育人出发,培养优秀的老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台湾的教育工作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可惜的是傅斯年身体不好,而且不愿同流合污,但是又不得不讨生活,所以经常熬夜写文,没过几年就不幸去世了。

民心向背,靠的不仅仅是大师们的影响力。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不论是儒佛道派的代表人物还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傅斯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固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仅仅依靠他们,并不能重获民心。蒋介石一开始就打错了算盘,所以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