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终前给儿子写下的《观潮》诗,四句里有两句重复,却是他的终极生命体验。这首简短而深刻的诗作反映了苏轼丰富而多彩的一生,以及他对于人生境界的独到思考。

苏轼,字东坡,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生于1037年,逝于1101年,其生平经历了政治风云、文学辉煌、生活坎坷等多重人生阶段,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也深刻影响了他对人生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日,苏轼来到庐山,那是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名山大川,气象万千。某日,天空湛蓝,阳光洒在山脚,苏轼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登山访寺,寻找那份心灵的宁静。

他们走近了一座隐秘的山寺,只见亭阁灵秀,树木蓊郁,粉墙雪白,仿佛是一幅古老的山水画。在寺庙前,一个慈祥的老僧款款迎了出来,白袍白帽,面容慈爱。

苏轼微笑着回应老僧:“正是苏东坡,久仰久仰。”老僧抬手施了一礼,脸上洋溢着和善的笑容:“老僧已在此恭候多日,请施主为我寺,赐下墨宝。”

苏轼接过老僧递来的笔墨,闭目片刻,不加思索,他的笔在粉墙上自如地滑动,墨香弥漫。

一幅山水画渐渐呈现在众人面前,然后苏轼沉吟片刻,便开始提笔书写,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于是就有了这首《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观潮》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这也折射出苏轼的人生经历。

苏轼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塑造了他不同的人生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政治风云的中年时期,苏轼在中年时期经历了政治风波和流放的困境。他因言论激烈而多次被贬谪,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贬到黄州。

这段时期,他深刻体验到政治的腐败和不公,也经历了人生的低谷。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黑暗的呐喊。

其次是文学辉煌的创作阶段。尽管苏轼在政治上屡次受挫,但他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巅峰。他以豪放、清新、真挚的文学风格,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关怀,反映了他的积极乐观态度。

最后是晚年的平淡与深刻。在晚年,苏轼回归到平淡的生活中。他不再追求官位和荣誉,而是享受着闲适的生活,醉心于诗酒琴棋书画。

他的诗歌中表现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逐渐懂得了珍惜当下,用一颗宁静的心对待生命的最后阶段。

因此,苏轼临终前给儿子写下的这首诗,虽然四句里有两句重复,却是他的终极生命体验。

首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尽管是自然景观的描绘,却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多变。庐山和浙江潮汐都是苏轼生平中多次亲历和感慨的自然景观。

庐山烟雨给他留下了美丽和多变的印象,而浙江潮汐的壮观则让他感叹不已。这两个景点在他的诗歌中屡次出现,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然而,诗的第二句“未到千般恨不消”却透露出了中年阶段的心境。在他中年时,苏轼经历了政治风波和流放,他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都有了更深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阶段的人生,他开始怀疑和反思,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千般的恨和苦难似乎无法消解。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然而,诗的第三句“到得还来别无事”,却表达了他晚年的心境。苏轼在晚年时已经历经风雨,政治生涯已经尽头,他回归到简单和平淡的生活。

这一阶段的他,看到的山和水虽然依然美丽,但他不再陷入对外部世界的过多思考。他逐渐懂得珍惜当下,享受平淡生活,感悟到生命中的真正意义。

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与首句相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这里的重复不再是简单的景观描写,而是表达了他在晚年重新审视人生后。

山和水依然是山和水,生命的本质没有改变。他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山水,也以同样的态度面对人生。

总结来说,苏轼的《观潮》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反映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和思考。

从热情洋溢的少年,到中年的矛盾与挣扎,再到晚年的平淡和深刻,这四句诗道出了苏轼对于人生境界的独到领悟。

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之美,更是对于人生智慧的深刻反思,传达着珍惜当下、平和对待生活的深刻哲理,成为苏轼生命中的终极体验。

在他短暂而多彩的一生中,这首诗作为遗言,将他的人生智慧传承下来,启发后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