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诗三百30.回乡偶书(贺知章).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家喻户晓的一首唐诗。

绝句要在极少的字句里,涵纳尽量丰实的内容,就粗高度集中,高度浓缩,高度提炼。删去枝叶,删去芜杂,删去牵扯,聚焦最核心、最关键的意象。以少总多,以简驭繁,以浅容深。要有层次,有波折,有厚度。还不能太晦涩。

看,挺不容易的。

前两句都是四三节奏,形成强烈对比。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对老,小对大,离对回。家,是一样的,一个家,还是那一个家。你看,容纳了多么丰赡的经历景象情意。三十岁进士及第,意气风发,离家闯荡走天涯,也是风云人物啊。但终究是要落叶归根,终究还是归于平淡。这期间包容着多少故事体验啊!可诗人就是这么平淡的一句,好像很枯,后人有评点为“瘦”字。淡瘦,有点儿。但你细品,竟很是充实的,丰满的。那需要一生的阅历去填充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音与鬓毛的对比,就是不同质的了。声音与容颜。是不会忘记,还是不能忘记,甚或不敢忘记?乡音。这已经是家乡赋予诗人的唯剩的印迹了。丢了乡音,就迷失了家乡,那还回得了家吗?诗人可能唯一值得自慰的就是这一口乡音了吧。

鬓发衰颓,青春不再。其实家乡也改变了容颜。诗人八十六岁退休回乡,长辈亲老当已经作古了,同年朋辈也应该大多辞世,熟悉在脑海的人事景物还能相聚多少?这就是人生的感喟、世事的况味儿了。有些苦吗?酸吗?或许还有些辣辣的吧,辣心哪。

这一切,是人都写得很平淡,很随意,很直白。好像没有什么遮掩,可又都是蕴蓄着的。诗人放下了,放下了人生跋涉的所有,放下了一路挂在肩上的行囊,轻松利落着呢。

可三四句,一个偶然的、意料之外的偶遇,一句不经意的、善意童稚的孩语——笑问客从何处来。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一环环的涟漪,又像心魂深处被钢针突地扎了一下。是啊。我毕竟不再是那个当年的我了,故乡,还能接纳我这背离她如许岁月的飘蓬游子吗?年富力强时抛之而去,行将枯骨时返求终老,是不是愧负故乡了?我还能以主人自居吗?我已经是家乡的生客了。

一个画面,并不多激烈,很淡的,还带着轻松善意的、不经意的笑。就是这笑,给了诗人一丝甜甜的慰藉吧。世事沧桑,人生变幻,可新的一代又一代,不是成长起来了吗?

儿童偶遇,一句台词,有点儿戏剧性;笑颜迎客,一幅小画。够集中凝练吧。

可要想参透其中真味,那得用一辈子的兴衰际遇、喜怒哀乐去体会才行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