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力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身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历史重任。大力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大力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提升文化教育的嵌入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始终围绕着青少年展开,而且要高度重视环境对其的影响。如果将青少年置于一个具有浓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情境中,那自然能使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应系统性地提高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境的设计意识、强化情境设计的手段。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优质的教育素材和文化资源。应充分借助正面宣传教育和课堂教学营造宏观氛围,运用隐喻、移情等认知策略将这些素材和资源转化成情感深厚、内容突出的具体情境,使青少年既能在宏观的氛围又能在微观的具体情境中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传承中华民族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然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青少年正是处于情感丰富、活跃的阶段,除了强化理性认知教育外,更应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内心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应针对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性,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为青年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更多“打开方式”,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比如,《唐宫夜宴》用5G+AR技术将盛唐风貌“迁移”到当下;《数字藏经洞》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鼠标点击中得以体验千年文化积淀;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敦煌文化以更加年轻的面貌进入大众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感,如剧本杀《兵临城下》将中华文明中“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元素融入其中,《千佛梦》则以“敦煌”为背景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这种真实的代入感和互动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使青少年在自主体验、主动思考和自我情感升华中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创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无论是情境营造还是情绪感染都属于意识层面的存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靠抽象的感官刺激是远远不够的。相较于客观存在的实物,抽象的感官刺激极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因此,对青少年群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当借助更多象征符号。文化符号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也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化符号是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精神内涵的标识性体现。如“武术”蕴含中华文化中刚柔并济的处世之道,“黄河文化”以兼蓄并融、博采众长的特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长城”凝聚起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等等。应善于挖掘运用传统的文化符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选取与青少年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所融汇相通的文化符号,凝聚起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烈的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使其可以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在用好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还应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通过将传统文化符号与新思想创新融合,使抽象理念与具体实物相统一,不仅赋予了传统文化符号新的生命力,还有助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传播。此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贴近国内外青少年的潮流元素和接受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影视、服装、音乐、美食等各个领域,创造新的文化符号,突出其时代性和国际性,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康可鑫,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