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6日清晨,犹太人的赎罪日,以色列民众像往常一样放下手头的工作,进入教堂,向上帝忏悔一年中所犯的罪恶。6年前以色列赢得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从阿拉伯国家夺取了大量领土,虽然与埃及、叙利亚的摩擦不断,但两大阿拉伯国家始终不敢发动大规模进攻,这似乎是以色列建国25年来最美好的时刻。
同样是1973年10月6日,下午2点,埃及早已动员完毕的三个集团军开始强渡苏伊士运河,以色列耗费数亿美元修建的巴列夫防线迅速瓦解,二十四个小时后,已经有超过十万埃及军队、千余辆坦克到达苏伊士运河东岸;几乎同一时刻,在北线,叙利亚以五个师的兵力猛攻驻守戈兰高地的以军三个旅;伊拉克、利比亚、沙特、阿尔及利亚、约旦等九个国家也相继对以色列宣战或派遣志愿军援助埃及和叙利亚。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一)战前背景:阿拉伯国家的反击
自从1948年以色列独立以来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一直高度紧张,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和实现区域霸权,以色列与中东各国爆发了多次战争。1967年6月,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进行军事突袭,仅仅用六天时间,便占据了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大量领土,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日战争。
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夺回失去的领土,但以色列军力强大,又有美国的大量军事援助。于是,埃及、叙利亚等国积极向苏联寻求援助,并获得了大量军事装备,包括米格-23战斗机、萨姆-6防空导弹、T-62坦克等苏式装备,军事实力大大加强。埃及总统萨达特甚至在1972年在公共场合声称,埃及已经准备好牺牲一百万士兵来和以色列开战。
然而,苏联虽然积极援助埃及等国,但并不希望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战争把自己拖下水,希望中东地区保持现状,这样一来,处于劣势的阿拉伯国家将会更依赖苏联的支持。
这显然是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难以接受的,作为当时最强的阿拉伯国家,也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损失最大的国家,埃及决心在对苏联保密的情况下联合阿拉伯国家单独对以色列发动战争。为了不让苏联知道自己将要发生战争的意图,埃及总统萨达特驱逐了两万名在埃及的苏联军事顾问。
但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对以色列实现保密,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当时的埃及和以色列隔着苏伊士运河对峙,埃及总统萨达特便下令频繁举行大型军演,每次军演都会让以色列认为是埃及即将开战的信号,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平静,如此几次之后,以色列人便逐渐放松了警惕。
最终,埃及决定联合叙利亚等国在赎罪日即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之所以在赎罪日这一天发动战争,是因为这一天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以色列全国放假,犹太教徒们实行禁食,士兵们也大多离开军队返回家乡过节。
于是,埃及军方下令在赎罪日前的一周开展为期一周的军演,这次调动在以色列看来也不过是正常的军事演习。到了10月6日中午2点,30万埃及军队全线进攻,许多士兵甚至是在开战前的几个小时才知道今天要进攻以色列。
当天晚些时候,6万叙利亚军队也从北部进攻以色列所占据的戈兰高地,于是战争分为了南北两线,以色列将在南线与30万埃及军队争夺苏伊士运河,在北线与6万叙利亚军队争夺戈兰高地。随后的几天里伊拉克、约旦、沙特等九个国家宣布支援埃及和叙利亚,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以色列不得不面对十一个国家的进攻。
(二)南线战场:争夺苏伊士运河
在发动进攻后,埃及军队迅速突破以色列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在运河东岸建立阵地。由于以色列具有强大的空军,埃及在运河西岸部署了大量苏联支援的地对空导弹,但是导弹影响的范围有限,这就意味着埃及军队不能向东太远,否则就会脱离自家地对空导弹的保护范围,然后遭到以色列空军痛击。
同时,为了对抗以色列强大的装甲部队,埃及装备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包括RPG榴弹以及AT-3反坦克导弹等,平均每3人就有1人装备反坦克武器。由于许多士兵回家过节,以色列在东岸的很多据点都是空的,整个以军防线最后只有一个堡垒成功守住。
在这时,已经退休的一位将军,沙龙,日后的以色列总理,上任南线指挥官,开始部署对埃及军队的反击。埃及军队总共有大约1700辆坦克,以列则只有不到1500辆,而且相当一部分还要派到北线去与叙利亚交战。但是,凭借着沙龙出色的指挥能力以及以色列高素质的装甲部队,还是让埃及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仅10月14日,埃及就损失了将近200辆坦克。
为了尽快击败埃及军队,沙龙想到了一项计划,这项计划决定了整个战局的走向,即想办法穿越到埃及军队背后,渡过苏伊
士运河,攻打敌方兵力薄弱的西岸。随后,沙龙看准了埃及第2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交界处这个薄弱地点,领导一个师发动猛烈进攻。然而,埃及也注意到了这个地点的薄弱,预先部署了2个师进行防守,于是一场突袭就变成了攻坚,这将是整个南线战场的关键一战。
战斗的核心围绕着中国农场,这个农场其实与中国没有关系,因为以军看见了农场的中文告示,就将其与中国联系起来,其实那是日本农业团留下的日文汉字。埃及和以色列在此进行激烈的战斗,在经过残酷的攻坚后,埃及军队的防线终于被击破,沙龙得以带兵直逼苏伊士运河。
随后以色列军迅速渡过苏伊士运河,来到了运河西岸,并猛烈攻击埃及军队部署在后方的反坦克和导弹阵地,这意味着以色列空军和装甲部队面对的威胁大大降低。同时也意味着埃及军队的后路断绝,实际上处于被以色列军队包围的状态。沙龙还向埃及腹地进攻,最近时距离首都开罗只有101公里。至此南线战场以色列胜局已定,埃及军队战败已经是时间问题。
(三)北线战场:鏖战戈兰高地
在以色列和埃及在南线激战的同时,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北线。以色列在北线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叙利亚,自从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了戈兰高地后,叙利亚一直积极筹备收复戈兰高地的军事准备工作,双方的交战也将围绕戈兰高地展开。
在战役初期,以色列只有2个装甲旅和11个炮连,而叙利亚则有5个师,并且其他阿拉伯国家也积极准备向叙利亚派遣志愿部队,摩洛哥已经有1个旅的军力部署在了叙利亚境内。以色列在戈兰高地大约有180辆坦克,它们要面对叙利亚1400辆坦克的进攻。
由于戈兰高地相较于苏伊士运河离以色列本土更近,所以以色列政府优先将新动员的军队派往戈兰高地。以色列的后备役军人素质较高,他们往往一到基地便驾驶所分配的坦克开赴前线战场,其中最快的后备役军人仅在开战后15小时便抵达了前线,远远超出叙利亚的预料。
在以色列高效率的动员体制下,叙利亚军队在10月10日,即开战4天后全部撤回战前边界。为了彻底击败叙利亚,以色列高层决定继续向东进军,10月11日以色列进攻叙利亚本土,到了14日,以色列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最近只有40公里。
见到叙利亚首都危在旦夕,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迅速派遣军队支援,其中伊拉克派兵最多,有2个师,超过3万人,坦克超过500辆。叙利亚配合伊拉克和约旦的部队开始反攻,但仍然无法将以色列军赶回戈兰高地,伊拉克军队也损失惨重。叙利亚收复失地的计划完全破产。
(四)美苏介入
到了10月22日,经过约半个月的激战,联合国通过了停火决议,埃及接受,第二天叙利亚也宣布接受停火协议。此时,以色列在南线已经切断了埃及前线和后方的联系,包围了埃及第3集团军,这是埃及军队的主力,消灭这支军队意味着埃及短期内将不再具备威胁以色列的实力,以色列就可以全力对付叙利亚。
然而,作为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者,苏联无法容忍以色列消灭埃及军队主力,这将会导致中东地区力量失衡。于是,苏联对以色列展开了威胁,如果以色列不遵守停火协议并放弃围歼埃及第3集团军的企图,苏联将派兵支援埃及。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下令苏军7个空降师进入警戒状态,同时7艘两栖登陆舰运载4万人进入地中海区域。
作为以色列的支持者,美国不希望看到以色列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并把美国牵连进去。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要求以色列不许歼灭埃及第3集团军,同时美国下令提升国家防卫状态,以表示如果苏联介入中东战争,那么美国也将介入。
在美苏双方的一致要求下,以色列被迫接受了条件,战争于是进入了停火状态。联合国派出部队在双方停火线设立缓冲区,同时双方开始交换俘虏。到了第二年的3月5日,双方基本上恢复了战前边界。
(五)中东新格局的建立
第四次中东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阿拉伯国家伤亡超过了5万人,还有超过2000辆坦克和400多架飞机被摧毁。以色列也伤亡过万,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超过100架被击落,虽然远不如阿拉伯国家的损失,但对于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国家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伤亡。
这次战争后,作为最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不得不考虑通过和以色列和解来实现收回西奈半岛的目标。埃及总统萨达特在1977年访问以色列,这是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元首。1979年,在美国的协调下,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和约,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埃及则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并放弃对以色列使用武力手段。埃及的举动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这导致埃及被开除出阿拉伯国家联盟,萨达特本人也在2年后被激进者刺杀。
而叙利亚和以色列一直未实现和解,因为最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和以色列实现了和解,叙利亚本国的力量也不足以单独击败以色列,戈兰高地一直被以色列占领一直到了今天。
作为以色列立国以来经历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可以说这次战争决定了未来数十年的中东格局,以色列不仅巩固了自己对巴勒斯坦和戈兰高地的占领,也确立了中东第一强国的地位并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作者:陈晨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