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热门帖子:“对一个人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

下面很多人留言,有人说是生活的巨变,本来家境富裕,却因为意外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有人说是工作失利,原本是自己的下属,却成为了自己的上司。

这些回答都很有道理,但跟李春玲的经历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李春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你不顾身体安危捐骨髓救人,对方却毫无感恩之心,还骂她不是东西,这样的遭遇无异于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李春玲出生农村,父母都是普通打工者。

她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见过奶奶因身体病痛的难受样子,立志要学医,长大可以帮助更多人摆脱困境。

李春玲学习努力,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奖状贴满堂屋。

父母引以为豪,也努力挣钱帮女儿圆梦,高中毕业的时候,李春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科大学生。

在大学里,她了解到中华骨髓库,义无反顾报名,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帮助到别人,也是一件功德事情。

读大二那年,有天李春玲接到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告诉她,说有位病人患急性白血病,需要做骨髓移植,跟她匹配成功,问她愿不愿意捐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电话在李春玲的意料之中,但真正接到了,她还是有些紧张。

在详细询问后,她得知捐献骨髓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本着坦诚态度,李春玲把要捐骨髓的事,告诉了父母,结果遭到强烈反对。

父母的态度很简单,你才21岁,要好好读书,以后有很多机会治病救人,没必要急在一时,万一有什么闪失,谁也担当不起。

02

李春玲有过短暂犹豫,但很快有了主意。

她查过对方的病例,知道白血病如果不能做骨髓移植,只能默默等待生命倒计时。

患病的人叫王传龄,是一名工人,42岁的他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很重,他生病,相当于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

为了恢复健康,他去了好几家医院复查,可每一次的结果,都打碎了他的侥幸,被确诊急性白血病。

家人们也很着急,都去做了匹配,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人能匹配成功。

他们把唯一的希望放在中华骨髓库,经过工作人员的匹配,还真找到了合适的,那个人就是李春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消息让他们感到惊喜,王传龄也抓到一根稻草,看到了恢复健康的希望。

为了做手术,家人找亲戚们借了20万,亲戚们也纷纷祝福,希望他能早点康复,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对方捐献骨髓了。

幸运的是,李春玲坚定了主意,她说服父母,既然学医是为了救人,那我现在有能力救人,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

03

在父母的陪同下,李春玲来到了医院。

按照规定,她需要经历长达4小时的干细胞采集过程,父母也不放心,一直守护在女儿身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原本安静的分离室突然跑进来好几个医生,医生们在小声议论着什么,让李春玲的父母很紧张。

在沟通后,他们得知,原来是细胞分离机出现了问题,分离完干细胞后,没能回血到李春玲体内,这样如果不及时制止,会导致她严重缺血,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果断决定,暂停干细胞采集,护士拔下针头,并且让她先好好休息,避免情绪激动。

这个时候,干细胞采集刚进行了56%,完全不够用,但医院条件有限,需要送到另一家医院进行采集。

本来心里没什么的李春玲,也不由感到紧张,没想到这件事也是有风险的。

更难以接受的是她父母,坚决不让女儿去采集,告诉医生,女儿已经尽到了善心,但他们也只有一个女儿,受不了一点闪失。

在父母的强烈建议下,李春玲跟父母回了家,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04

这件事对于王传龄的打击是巨大的。

因为他已经在做术前准备,人躺在无菌病房,就等对方的造血干细胞过来。

可他等来的消息,是对方捐了一半就不捐了,心里很难接受,觉得对方耍了自己,甚至愤怒地表示,要是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就要对方承担责任。

李春玲知道后很伤心,她也没想到会出这样的事情,准确来讲,如果不是机器出了问题,她是会完成捐献的。

这就是人性自私的一面吧,站在王传龄角度,他看到了希望,又品尝了绝望,确实容易患上精神绝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的是,就算是一半的捐献,对王传龄的身体康复也有好处,他经过手术,身体在一天天好转,后来也恢复了健康。

只是这件事对李春玲的影响是巨大的,她有时候会矛盾,自己难道真的做错了吗?

站在旁观者角度,我们不该埋怨李春玲,她能够有如此爱心,已经很了不起,既然王传龄怕死,难道李春玲的父母就不担心女儿吗?

所以,做人要有感恩之心,就算结果不如人所愿,也要学会释怀,要不然谁还敢做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