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公共充电桩涨价的事情可以说闹得沸沸扬扬。

新闻一搜,我们会发现,从今年7月以来,郑州、上海、青岛等地的公共充电桩,充电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高一些的电费已经涨到了每度两块钱以上,涨幅高达87%。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照目前国内主流电动车的电耗来算,百公里电耗一般在15度电左右,也就是说,跑一百公里需要花30元以上的电费。

而油车的百公里油耗在6-8升左右,算下来油价在40-80元之间。

虽然电车的充电价格目前还赶不上油车,但也离它越来越近了。

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觉得影响不大,没感觉到涨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它到底涨没涨呢?

其实很多地方,确实是涨了。

但是由于经营充电桩的企业,有各自的定价策略和地区差异,所以不是每个人感受都一样的。

目前,经营公共充电桩的企业主要分为三个流派:

一派是像特来电、星星充电这样的私营企业;

另外一派是e充电(国家电网旗下)、南网电动这些国家队;

还有一派是小鹏、特斯拉等自营充电桩的车企。

它们的定价策略是不同的。

另外,每个人的充电习惯也不一样。

充电桩电价受用电峰谷影响很大,所以时间也是影响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毫无疑问的是,公共充电桩的充电价格,整体是越来越贵的,而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为什么?

让天下没有好割的韭菜,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公共充电桩“涨价”背后的商业逻辑。

1

公共充电桩价格的上涨,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

电价分时调整。

众所周知,每年夏天,都会迎来用电高峰期。

随着空调、风扇等各种电器齐上阵,现在还多了个电动汽车,电力需求越来越大。

所以为了缓解用电负荷,电价一般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也就是高峰时段提高电价,平段和低谷时段再降低电价。

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调控,很多地区现在还增加了“尖峰电价”,也就是部分时段的电费在原本高峰电价的基础上再上涨一档。

公共充电桩的充电价格自然也就跟着波动上涨。

再加上今年5月以来,工商业用电政策也有所调整,部分充电站的运营成本也跟着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造成了充电桩的价格上涨。

但,这些都只是表象。

2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大环境变了。

当电车发展到一定体量的时候,用车费用上涨是必然的。

作为电动汽车的“附属品”,早期的充电桩跟电动汽车一样,市场都非常小众。

有多小众呢?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充电桩加起来也才几万个。

车少桩少,但入局的玩家一点儿也不少:

“高频”“刚需”“各地支持”“用户基数大”......这些充满诱惑性的字眼在当时让充电桩迅速变成了一门极其性感的生意。

于是,从2014开始,随着市场放开和电动汽车的发育,无数资本入局,开始跑马圈地,到处占坑建充电桩。

接下来几年,市场竞争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

尤其是2021年,“1分钱充电”“免费充电”“0服务费”......各种补贴价格战轮番上演。

那段时间电动车充电跟不要钱似的。

当年的共享单车大战、打车大战等等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都是烧钱,放哪儿不是烧。

但是,这些都是过去式了。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截至到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620万辆,上半年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量占比更是超过了1/4。

以前电动车比较少,市场还在发育那会,充电桩企业为了站稳脚跟,只能是不断烧钱抢客户。

但现在,随着电动车保有量增加,而大多数人又没有私人电桩。

我查了一下数据,2022年我国的私人充电设施的数量累计在340多万台。

按每辆车配备一台充电桩计算,也还有近一千万台的缺口。

而公共充电设施累计也仅仅180万台。

僧多粥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即便有私人电桩,路上也难免有缺电的时候。

公共充电桩实质上成了刚需。

这时候,形式其实已经逆转了。

以前那是“买方市场”,企业不干有的是人干。

他们得哄着消费者过去消费,所以动不动就是各种打折。

但现在已经渐渐变成了“卖方市场”,你不充有的是人充。

尤其在很多高速服务区和一二线城市,公共充电桩都变得相当抢手。

翻看近两年的新闻,如今甚至已经发展出了人肉占桩、强拔充电枪等魔幻情节。

客源不愁,运营商发优惠券自然也就没那么勤快了,难免会给人造成“涨价”的感觉。

而另一个造成涨价的重要原因是:

各地针对充电桩的补贴都在减少

我们拿上海举例:

过去从一星到三星充电桩的电费补贴分别为每千瓦时0.2、0.5、0.8元,而现在这三补贴都已经降了0.1元。

另外,有些地区的补贴是存在时限的。

比较早拿到补贴的那些企业,如今补贴也已经到期了。

用电成本升高叠加补贴减少,商家为了盈利自然就会提价。

再加上早期,各家充电桩企业为了抢占山头疯狂打价格战,这些年都亏麻了。

哪怕是充电桩头部玩家特来电,去年也是净亏损2600万元。

这还是在它亏损“大幅收窄”的情况下。

而它也只是充电桩行业的一个缩影。

大多数充电桩企业目前其实都还处于亏损状态。

于是,为了回本,部分企业也开始“试探性涨价”。

除了基础电价,有些充电站点的服务费也开始上涨。

这也是目前大家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一点。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充电桩加入涨价大军。

尤其是随着内卷加剧,绝大部分企业倒掉,只剩下几家,甚至一两家头部玩家之后,涨幅或许会更夸张。

这一点,可以参考当年滴滴和快的、Uber合并之后的场景。

只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

这些年,国家政策,为电动车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虽然大家一样都上路行驶,但本质上,还是油车承担了更多。

从购置税到增值税和车船税等各路开支,每升油需要缴纳近一半的税费。

而电车目前仍然是“轻装上阵”。

相比之下,价格或许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保有量的一小步,往往是价格的一大步,我们恐怕还是不得不要继续保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