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微博上@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那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

有人发了一个评论说:“当你觉得生活累,请去凌晨4点的菜市场与医院急诊室”。这条评论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

但针对这个评论的回怼得到了更多的赞,它说:“觉得累应该去休息,而不是去看谁比自己更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转引自微博@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在这条微博下面,对两种观点都有支持的,也都有批评的。不知道你觉得“菜市场”和“去休息”,哪个更有道理呢?

2

从个人的角度,我是更倾向于“菜市场”的。原因在于,“生活累”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状态,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它,只能自己去做心理调节,尽量降低这种“累”给我们带来的情绪上的痛苦和身心的伤害。

而“去看看凌晨4点的菜市场和医院的急诊室”,其实有心理学上的依据。

一是人都有“比较心理”,本来觉得自己很苦很累的,看到还有比我更苦更累的,就会觉得自己的痛苦似乎没有那么难以忍受了。

二是人都追求“归属感”,希望置身于一个群体之中,而不是孤孤单单一个人。看到众生皆苦,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受苦,心理上的感觉也会好受一点。

三是人会从别人的乐观和坚强那里吸取精神力量,看到凌晨4点的菜市场那些菜农们尽管苦,但是满怀着希望开始一天的劳作,看到医院急诊室里人们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却仍在顽强地活着,我们可能会油然而生一种感觉:“他们都这么累、这么苦了,还这么乐观坚强,我比他们条件要好得多,有什么理由不更加乐观和坚强呢?”

所以,“菜市场”的建议对于每一个觉得“生活累”的人来说,是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很好的指导意义的。

而反观“去休息”的评论,听起来似乎非常美好,但是却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因为“去不去休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可选项。

那些觉得“生活累”却没有选择休息的人,难道都是傻瓜,都不知道去休息吗?肯定不是。他们肯定有自己不得不放弃休息的理由。

真正的问题在于,生活容不得我们在累了的时候想休息就休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艰难,很多时候,我们哪怕觉得生活很累了,却依然只能强撑着,这是大多数人逃不掉的宿命。

说“觉得累应该去休息”,就和晋惠帝说“老百姓没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呢?”没有任何区别。

说到这里,可能有部分读者正在频频点头,说“何老师说得真对”,而另一部分读者已经义愤填膺,恨不得穿过手机屏幕,把何加盐抓过去痛打一顿了。

别着急,我还有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支持“去休息”的。

3

上面说,“去休息”跟“何不食肉糜”没什么区别,那我们能因此就批评说“去休息”的人,认为他们“没脑子”吗?

并不能!

因为“去休息”表面上看是对个人的建议,但实质上是一种“公众批评”,是对社会不理想状况的一种控诉。其隐含意思是: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如果人感到累了,就可以去休息”的社会。

而我们现在没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是谁造成的呢?

是世界本身就这么残酷?还是因为政策的不合理?还是因为资本家的黑心?

对一个普通老百姓而言,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确切的原因,只要知道,“生活累了,却不能想休息就休息,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就够了。老百姓不想深究原因,只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们希望拥有美好、自由、轻松的生活,如果实现不了,我们就抱怨。这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能说这种希望不正当,也没有人能说这种抱怨不应该。这就是每一个老百姓的天赋权利。

“我想要拥有美好生活,如果没有,我就有权抱怨”,这一种思潮,在今天的年轻人当中,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

上一辈的人更多会想“我这么累,是不是因为我矫情?” “我生活不够美好,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这样想。这一辈的人想的是:“怎么是我矫情了?是这个社会不对,难道人生下来就应该受苦吗?” “社会他妈的这个鬼样子,努力有个屁用?” “这马户自己挨着鞭子,还想把我们都变成驴!”

这就是为什么“去休息”的话,虽然在一些人看了似乎“没脑子”,但是在更广大的群体中引起巨大共鸣的根本原因。

在支持“去休息”这个观点的人看来,说“去菜市场看看”的人,是在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而辩护,是在帮黑心的资本家割韭菜,是坏制度和坏人的帮凶。

说到这里,原来还义愤填膺的读者可能会开始拼命点头说:“何老师,你就是我的嘴替,会说你就多说点!”而前面还频频点头的读者,却要钻进手机来打我了。

其实,我还是我,只不过我比较傻,不懂得用刺激情绪、撕裂社会的方式来搞流量,而试图站在一个客观立场去平衡展示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已——等我再说几句,你们两方会想一起打我的。

4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菜市场”与“去休息”,其实并不是在一个维度上讨论。

“菜市场”是对感觉“生活累”的人的“个人建议”,其着眼点是承认现实,并在现实的基础上做出对个人有利的选择。这更偏理性。

“去休息”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是对这个社会本身的“共众批评”,其着眼点是不接受现实,希望改变这种现状,进入到一个更理想的状态。这更偏感性。

绝大部分在互联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社会事件,都存在这样的分歧。理性型的人更注重逻辑,感性型的人更注重情感;理性型的人更强调现实约束,感性型的人更强调理想状态;理性型的网友常常骂对方没脑子,感性型的网友常常骂对方没良心。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两方总是吵得水火不容,“脑残”“蛆”“五毛”“公知”的帽子漫天飞。

而这种分歧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例如你对象跟你说:“这破班我真不想上了”。你可能会说,“你呀,就是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才会这样的。你应该如何如何跟领导和同事相处,就会感觉好很多。”但你对象如果是个感性型的人,她就会觉得,“你他妈是不是有毛病?谁让你出主意了?我正烦我老板烦的不行,你居然还让我跟他搞好关系?你到底是我这边的还是他那边的?你还爱不爱我?”

相反,如果是感性型的人就会说,“就是!你们那老板就是一傻逼,谁在他公司谁倒霉。”但这种回答碰到对象是理性型的,也同样会出现矛盾,因为她会觉得,“你说这个有个屁用?能解决我问题吗?我是要帮你我出主意的,不是要你打嘴炮的。你还能干点啥?”

所以,很多分歧本质上并不是智商或感情的问题,就是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维度不同的问题。

如果你常常在网上被人认为是“五毛党”,在生活中被怀疑“不爱她”,那么你可能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共情”这一块稍微弱了一点?你有没有经常被人怀疑“冷血无情”?

如果你常常在网上被人认为是“公知党”,在生活中被怀疑“没有用”,那么你可能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在“理智”这一块稍微忽略了一点?你有没有经常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上“翻车”,好像事件怎么总是反转,跟自己原来想的不一样?

其实我倒觉得,两方网友没必要互相恨不得消灭对方。社会对两方面的观点都是必不可少的。感性的人追求的理想状态,是所有人都想要的;理性的人看到的现实约束,也是所有人都共同面对的。二者都有缺点,但是也都有可取之处。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行。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更好的社会、更好的生活前进。

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上网就更容易抱有一种宽容之心,不要看到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就觉得对方“非蠢既坏”,把对方当仇人,非得痛骂一顿不可,也许,对方身上,就有你最缺少的东西。

退一万步讲,上网本就图一乐子,看到不爽的观点,划过去就是了,理他做啥子呢?

生活本来就已经够累了,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岂不是更好?

5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如果你觉得生活累,你认为是应该去凌晨4点的菜市场看看,还是应该去休息呢?

我的回答是:生活就这个鸟样,没什么了不起的,累个屁!给老子来一壶手犹香,我要把这生活干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