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蒙古国虽然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并不强烈,但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刻板印象:大多数蒙古人对中国游客非常不友善。

然而我国驻蒙古大使馆的前二等秘书孙一先却在他的《在大漠那边》一书中发表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在蒙古,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认为中国是蒙古真正的朋友。

那么,孙一先先生在蒙古究竟有何所见所感呢?

“敌意”从何而来

在无数国人的印象中,蒙古国不同于别的主权国家,它是我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小心“失落”的土地。

所以很多中国人对待蒙古时都愿意拿出最大的热情去回馈那段相互交织的历史。但蒙古或许不这么想,在他们眼中,我国是曾经被蒙古铁蹄征服过的国家,他们的祖先曾经在这片广袤的版图上策马扬鞭。

但当初的辉煌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的中国比之蒙古要先进、富强的多。现在蒙古在许多领域都需要接受我国的援助,几乎每一个领域都遍布了我国商人的脚印。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蒙古人就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在他们看来,这些中国人踏上蒙古的土地就是为了和他们抢夺饭碗!种种情绪的作用下,也就完成了某些蒙古人对我国的不友善态度。

曾经一位中国商人就在网上发帖倾诉了他在蒙古遭受的不公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他们需要在蒙古乔巴山采购一些物品,对比了很多家以后决定了其中的一家,采购总额大概在20万人民币左右,按理说这是一笔不小的交易,可最终他们却与蒙古商户不欢而散。

原因是在交谈过程中,这位蒙古老板发现他们是中国商人,说什么也不肯把东西卖给他们。

这次经历让中国老板感受到了来自蒙古的强烈偏见,然而帖子发出去以后,也有一些网友站出来解释:“这在蒙古并不是普遍现象,还是有很多蒙古人非常喜欢中国的。”

历史上的中国与蒙古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蒙古是我国古代政权更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页。

在公元1206年之前,蒙古还是一个由各部组成的游牧民族,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与华夏汉文化发生摩擦和融合。

直到成吉思汗的出现,各个部落在他的强势征服下成为一个统一体,当然从这时起,他们便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蒙古。

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的版图不断扩张,最终形成一个涵盖中亚、东亚、中国大部分土地的庞大政权。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土地上延续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后来明朝崛起,蒙古的版图逐渐缩小,直到后来融入清朝的政权统治之下,只是最后因为一些不可抗因素,清政府无暇顾及远在边陲的蒙古,蒙古趁机宣布独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很快和蒙古建立了外交关系。多年以来,在中蒙两国的努力之下,两国的关系不断改善,虽然当时苏联有意割裂中蒙之间的文化衔接,但至少就现在而言,我国对蒙古释放出的善意是真真切切的,蒙古从中得到的实惠也是实实在在的。

众所周知,畜牧业是蒙古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本世纪初,蒙古的畜牧业已经扩大到了原来的3倍。

或许有人说:“这是好事啊!”,但对蒙古来说,确是让人愁到挠头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在蒙古家家户户都能实现自给自足,那么资金该如何流动呢?

但是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我国已经成了蒙古畜牧业最大的接盘国家,除此之外,当蒙古面对土地荒漠化的困境时,我国及时施以援手,简直是要经验有经验、要专家有专家、要资金有资金!

记得之前网上有这样一个采访视频:一个中国小哥在乌兰巴托的广场上进行随机街访,面对路过的蒙古人,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蒙古人心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一个小姑娘的回答亮了,她略显无奈的摊了摊手:“有必要分的这么清吗?”

是啊,两国的历史水乳交融,地理位置比邻而居,如今中蒙两国的合作越来越深入,领域越来越广泛。只要最终的走向是好的,又何必因为曾经的些许搓磨而耿耿于怀?

来自蒙古人的深情

虽然如今的孙一先已经不在中蒙外交的第一线,但他仍然时刻关心着两国的关系走向。

作为中蒙友谊的坚实推动者,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蒙古点点滴滴的感人瞬间,向我们展示来自蒙古人民的让人出乎意料的热情和温暖。

那是孙一先第一次进入蒙古工作,便遇到了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寒冬,零下几十度的天气仿佛封印了整个世界,远远望去,大街上白茫茫的一片,却寂静的让人感觉诡异。

然而大使馆内却一派温馨的氛围,墙壁上张灯结彩,屋子里的人们载歌载舞。原来这是孙一先在蒙古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在异国他乡,人们只能通过这简易的晚会来慰藉思乡之情,然而觥筹交错之间,意外发生了。

锅炉工着急忙慌的找到孙一先,告诉他因为温度太低,锅炉房里的热水管全都被冻上了。

这大冷天的,况且又是春节,几十号人没热水用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孙一先看了看场上跳舞的人们,摇了摇头跟着锅炉工走了出去。其实在我们中国农村,一些保暖措施不到位的地方也经常发生水管被冻上的问题,这时候只要适当加温让水管化开就好了。

孙一先这样想着,就被锅炉工引到了水管冻上的地方,没想到事情比他预想的难办多了。

因为那截水管藏在一个又窄又矮的地沟里,光是用肉眼寻找就很难了,更别说拿工具把它化开了,除非人下到地沟里,否则水管憋久了说不定会爆开。

手足无措的孙一先只好将情况汇报给了许文益大使,他们在屋外急得团团转,却也不好意思惊动大厅里欢庆的当地人。

后来几个蒙古人见他们出去以后迟迟未归,便在心里猜测着可能出了什么事,果不其然,一出门就发现愁容满面的二人。

这时一个名叫淖严的蒙古人查看了一下被冻住的水管,当时就拍着胸脯说:“放心吧,我家里有喷灯,以前家里的水管冻上了都是拿喷灯烤化的。”

没过一会儿,淖严就带着喷灯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蒙古小伙子,他们是淖严的儿子们。

由于水管被冻住的地方很长,淖严的几个儿子们各拿一个喷灯,二话不说的钻进狭小的地沟,因为空间太过窘迫,淖严的儿子们只能保持一种非常难受的姿势烤热水管。

但是很快,他们就被喷灯里的一氧化碳薰的两眼发懵,就在他们快要坚持不住时,孙一先和许文益便想下到地坑里替他们一会儿,却被赶来帮忙的几名蒙古人拦住了。

他们说:“你们没遇见过这种情况,我们比较有经验,让我们来吧。”

还没等孙一先他们开口,这几位蒙古朋友便主动钻进了地沟,过了很久水管终于化开了,地沟下的几人松了一口气,面红耳赤的爬上来,躺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冬腊月里,孙一先和许文益大使看着眼前淳朴的蒙古人心里顿时升腾起一股暖意,这才是蒙古人民的待客之道。

其实在蒙古工作的这些日子里,孙一先遇到了许许多多类似的蒙古友人,当孙一先的车子汽车挡风玻璃碎掉后,拆掉自己车子上的挡风玻璃给他们应急;还会在宴席上贴心的为不习惯席地而坐的中国人摆上几张桌椅;席间他们会热情的献上马奶酒,也唯爱中国的二锅头。

每每当孙一先露出溢于言表的感激之情时,他们总会真诚的说:“你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帮忙是应该的!”

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善意和偏见,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孙一先先生的笔下随处可见中蒙之间的友好互助,他所传达的永远是积极的、正向的,或许这才是健康的国际关系。

如今中蒙之间的友好合作进一步加深,我们不能总停留在双方之间的坎坷中,毕竟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的,作为一个友好负责的大国,我们所期待的国际友谊永远是互惠互利、良性发展的。

参考资料:
【1】孔甲丙:驻蒙古外交官孙一先:蒙古普通百姓都认为中国是真正的朋友
【2】锐评alk:亲华之风日益显现!22年蒙古主动向华示好展开合作
【3】环球网:《专访中国前驻蒙古国大使:中蒙人民需增进相互信任》
【4】孙一先著:《在大漠那边》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