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诗三百2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唐朝早慧者不少,所谓神童、天才之谓。王维也是其中之一。此诗是他十七岁作品,感思深切,手法圆熟,已臻大成。

首两句直陈感受。口语倾诉,浅显直白,却深挚真切,道出人人皆有的心曲。离乡思亲,况逢佳节?此种情绪,一言难尽,诗人竟替千百年世人道出、道尽。从此,每遇类似情境,我们都不禁脱口沉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就是穿透时空的共情共鸣啊。这就是名言隽语的力量。

其实,浅白并非浅薄,直陈也不避层次。

首出一“独”字,笼盖全诗,孤独之感扑面而来。但细读全诗,竟然是一点儿也不“独”啊。请看:

两个“异”字,当是诗人亲身实感。这里已经翻出故乡、家乡,已经翻出熟人、亲人。数数这是几层了?身在异乡,一层;想念故乡,一层;两乡之比,又一层。身为异客,一层;想念亲人,一层,亲疏之感,又一层。直言浅语也有这么一层层的情景、情境吗?这么热闹吗?这是给读者打开了多少扇世途场景的门窗啊。

还没完,读下去。“倍思亲”,倍,加倍,翻倍。言外之意,平时已经很是思亲了,逢此佳节,则是加倍之思。写此时,又非只此时;写此时,却带写出平时。可见无时不思乡啊。这又是几层了?本来是“独”,却写得如此热闹。然则竟愈显其“独”矣。

诗歌的意趣情境,就是这样层层加叠。文字是线性排列的,诗句是平面展开的,但景象情意却已经三维、四维,立体、动态起来了。

这才造就了名句隽语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头就横空出世两句掏心扯肺的名言,怎么接下去呢?

接不了,转吧。不转不行,必须要转。怎么转?绝句讲起承转合。此诗一起就是雄起,没有承,也承不住。那就转,直接转,起了就转。往哪转?

转思路,转角度,转场景,转技法,一切都得转。

“遥”与“独”相应,又与“异”相通。正因为“遥”,才倍显其“异”,倍感其“独”啊。

要扣佳节了。九月九日,九九重阳,登高节。

登高活动,登台爬山,由来很古,《楚辞 九怀》:“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谬兮收潦而水清。”

汉继楚俗,《西京杂记》说高帝刘邦时,就已经“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长房学,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这个有些神话的典故,先不管它真假。登高游览,是体育锻炼;系茱萸、喝菊酒,后来还有什么雄黄酒,这些中药都可杀毒驱寒,是有利健康的。登高节,寄托着人们驱邪避灾、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欢聚一堂,一家团圆的团建活动啊。

又是九月九了。可是,诗人在京城,陕西长安,求取前程,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家族;亲人却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老家。

又是九月九了。又要登高,又要插茱萸了。就像往年,一个一个插过去。一家人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说说笑笑。诗人是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他要亲自给弟妹们插茱萸吧。这一切,又浮现眼前了,年年如此的呀。可今年——

今年,要少了一个我了!

两句诗,竟是一大段如此曲折的故事啊。以想象穿越,从对方写出。荡开了时空,层叠了时空。眼前景,心中境;往年事,今朝情。这又是多少层啊。

这么浓厚的情事,谁说转不来、接不住呢?

“少一人”,少了的那一个人,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正抒写着、吟唱着思乡念亲的千古绝韵啊。

这个转,这个接,直接就是“合”了。

写得真痛快!

情致却真是绵延无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