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鹤洲先生

蔡鹤洲先生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他出身名门,世代书香,其祖为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他是蔡襄的第26代世孙,属金墩房桂馨公“学”字辈。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陕西美协会员,是我国当代最主要的花鸟画家之一。

蔡鹤洲1911年出生在福建一个贫苦多难的家庭,姊妹众多,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由于疾病缠绕,兄弟姊妹八个,只剩下他和哥哥蔡鹤汀、妹妹蔡鹤如。由于贫穷,他只读了一年书就去帮母亲做工。11岁又当了漆器描花的艺徒,每日挑水煮饭,运送漆器。十四岁拜俞鸿冠为师,学画布景,随后相继接些制景、广告等活来维持生活。十七岁接手俞鸿冠的店铺,画布景并兼做一些商业广告业务。

蔡鹤洲在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时,因生活所需,蔡鹤洲除坚持画布景养家糊口之外,也早已开始从事中国画的研习。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人物、山水、花鸟、仕女及走兽创作。他曾在南京半年,因剧院亏空,虽衣食无忧,但无法供养家中生活。这时,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国民党主席林森,并为之画像,获得赏识。

人生如梦,机遇总是和挫折并行。蔡鹤洲虽然在不断漂泊中挫折重重,但随着阅历的增加,画艺的提高,加上他天分的聪颖,他将自己对布景的心得总结出新颖的电光布景技术,赢得了许多客户,年纪轻轻,便名声大噪,赢来了许多慕名学艺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交友广泛 饮誉画坛

蔡鹤洲兄弟结伴前往上海,加入上海画会。以严谨的画风,真诚谦和的个性,交到了许多好友。这时一家画廊特邀他们兄弟举办画展,画展上不期迎来了国民党主席林森,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等官员,及上海的社会名流杜月笙、黄金荣等,并被推荐前往南京办展,没想到画展场面火爆,订画者众多,好多幅画下面叠贴了多张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蔡鹤洲先生之子蔡小枫家中现在完好保存的一张1942年在魏氏容园画人节纪念的一张摄影存照,当可见蔡氏兄弟交游之广。此照由当时影坛大师郎静山所摄,金石书画家钱瘦铁先生所题,摄入人物二十四人,因年代久远,现能考证出的有黄宾虹、朱屺瞻、汪亚尘、钱瘦铁、唐云、吴青霞、应野平、谢稚柳、刘海粟、黄幻吾及蔡鹤汀、蔡鹤洲兄弟等,他们均是当时活跃于上海画坛的名流。

左起蔡鹤茹、林金秀、胡文虎、蔡鹤汀、蔡鹤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后日本占领租界,钞票贬值,他们兄弟不断漂泊返回福州。不久福州沦陷,他们来到南平,并在此举办画展,时有延建司令陈浴新前来捧场,买画题词,十分交好。兄弟合作,并为国民党将领顾祝同画了幅《马上平倭图》。他们的造型能力极好,每幅肖像都精心布景,根据画主人的形象、性格、职业不同而匠心独运,以各种生动贴切的背景描绘烘托而相得益彰。

南平战后不久,福州日寇未退,家中凶信来传,母亲病危,他们兄弟回家治丧之后,一直未再出门。

(左起)区丽庄、陈瑶生、杨清我、林金秀、蔡鹤洲、张寒衫、蔡鹤汀、石鲁 (前排)方济众 、陈茄咏等在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段时间后,经友人相邀,他们来到香港,认识了张大千先生,张大千对蔡氏兄弟的画作很感兴趣,并谦虚地说:“我的哥哥张善子也好画虎,可你们兄弟的画更别具风格。”在香港福建同乡会长胡文虎的支持下,他们的画展在香港成功举办,并出版了封面由张大千题写的《蔡鹤汀、蔡鹤洲、林金秀、蔡鹤如画集》第一辑,扉页有于右任先生所题的《三峰挺秀》,及孙科、张道藩、高剑父等十八位名家题词。为答谢胡文虎,他们兄弟合作一幅卧虎肖像,将该造像主人公设于四尺整纸竖幅中央位置,布衣长衫,手捧书册,头略抬,面向画面左侧,略有所思状。用笔亦方亦圆,遒劲有力,衬托出主人公气定神闲的内在气质,传神达意,惟妙惟肖。

蔡鹤汀、蔡鹤洲、蔡鹤如、林金秀画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蔡氏兄弟和夫人全国巡展

解放后,蔡鹤洲客居长安20年,并与长安画坛的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岳松侪、郑乃珖、康师尧、陈瑶生、叶访樵、陈止中、杨清我、韩秋岩、张寒杉、方济众等诸多画家相互交流往来,并组建红蓼画苑,举办培训班,致力于提高陕西群众美术的基础实力。画会的建立,加强了画友们之间的情感与绘画交流的友好氛围,同时也带动了他们的创作技艺与热情。1958年“红蓼画苑”与“莲湖画会”合并为“百花画会”,康师尧、韩秋岩、王冰如、叶访樵、陈谣生、陈止中等人参加,并共同举办多次画展,深受群众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排左起)区丽庄、林金秀、王冰如、张寒衫、石鲁、叶访樵、蔡鹤汀;(第二排左起)陈瑤生、韩秋岩、田登五、蔡鹤洲、李梓盛、袁白涛;(第三排左起)郑乃珖、康师尧、星冠五、何海霞、李西岩、方济众、修军。

工作之余,蔡鹤洲一直坚持国画创作与研究,画了大量作品。1960年代初举办的蔡氏兄弟、蔡氏夫妇画展,均是从他们平时画的上千幅作品中挑选出来的。那时,蔡鹤洲体弱多病,他蜗居在那间狭小的房里,拖着瘦弱的躯体,迸发出的却是高涨的创作激情与才思。

蔡鹤洲 林金秀 蔡鹤汀 蔡鹤茹和朋友在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美协推荐,蔡氏兄弟和夫人相继在南京、无锡、上海、杭州、青岛、济南、天津、烟台、福州、厦门等地和西安举办巡回展览,获得很大成功。这次巡回画展是他们一生勤奋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展出过程中,烟台市国画研究小组,西安画家康师尧,剧作家袁多寿,上海画家陈佩秋,厦门画家张人希,福州阿兰、陈老仓及陕西教育家霍松林等先生,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文章和专题报道,高度赞扬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画作,以及精湛的创作能力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尤其这次巡回展,是兄弟、夫妻四人联展,这在中国绘画史上,则不多见。

蔡鹤洲作品·仲春赋

  • 遒劲红梅 不屈不挠

1966年陕西戏曲研究院搞社教,又逢精简工作人员,蔡鹤洲因常年有病,不适应北方气候,一直有回南方工作之意。但随后的四清运动、社教运动及文化大革命,政治高压越来越严重,涉及面也越来越广。由此,蔡鹤洲越发小心,但是厄运还是不请自来。他被熟人陷害,以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被贴大字报、批斗,并住进了牛棚。

蔡鹤洲(前)与蔡鹤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不断的交代、反省、检查、劳动改造、靠边站,身心交瘁。直至真相大白,他又能提笔作画,心中非常慰藉。那时,蔡鹤洲每日从剧院往返至西门外特艺厂约八里多路程,每天步行要一个多小时,可他乐此不疲,留下的白描画稿不下百余幅,应是他晚年最多的一批珍贵线描稿。其中有一幅七米多长、三米多高的《竞艳图》,创下了至今仍是全国最大的花鸟画题材之屏风巨作。

1971年,身心交瘁、瘦弱不堪的蔡鹤洲,在苦苦支撑中迎来了宣布他“解放”的日子。他心痛地靠在床头,翻阅着退还被抄的作品。看着许多短缺的画幅,痛心不已。政治上的“解放”,他如释重负,却又不堪精神遗痛和身体衰弱而再次病倒。他不停地低烧、咳嗽,就诊的结果为肺结核。在这种情况下,陕西人民大厦会议厅需要重新布置,前来联系他作画,蔡鹤洲还是答应了。他拖着病体,来到人民大厦会议厅,面对墙面,一手执笔,一手捂着胸口,极力压抑着不停的咳嗽和喘息,因画幅太大,还得搭着凳子极其艰难地上上下下。但他坚持画完了这幅《红梅图》。这是他生前的一幅绝笔之作,这是否也预示了蔡鹤洲先生在严冬面前,如坚挺遒劲的红梅般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地把自己的鲜血滴洒为满树的红梅点点。

1961年10月29日 蔡鹤洲、林金秀夫妇画展巡回展在上海美术馆展览(儿子蔡小鹤六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人们印象中,蔡鹤洲总是在不停地作画,平时待人也很平易谦和。至今许多人提起,都尊称他为二先生。可惜天不假年,正当他准备在为之苦苦献身的艺术道路中,作新的探求与跃升之时,却因经历了太多的风雨磨难而英年早逝,杳然而去了。

最后弥留的十余天里,蔡鹤洲呼吸困难,已无法卧床睡眠,只能双手俯身爬坐在床头桌上,一头雪白的银发散乱在头顶,双眼困倦无力苦苦支撑着。不久病重不治,鹤驾西归。时尚健在的何海霞、叶访谯、李滋渲、王阴桐、韩秋岩、蔡鹤汀等前辈画家,联手在悼念蔡鹤洲的挽联上,用素底手绘青竹秋菊后,在其上挥写“丹青生活五十年落笔百花齐放,长安写作廿载一意推陈出新”的挽词,情真意切地概括总结了蔡鹤洲的艺术人生。

1969年蔡鹤洲在西安大雁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独特绘画技法 影响中国画坛

回首蔡鹤洲艰难坎坷却又极不平凡的一生,没有被重重的磨难而销蚀掉与命运抗争的信心,却在文革中被迫害因病而亡。然而其在艰难坎坷的一生中,痴心艺术,矢志不改,不断研究,精心揣摩。其画法早年师法任伯年、吴昌硕,后受岭南画派影响,并吸收西画技法,“集众长而独运”,自成家数。他一生勤奋创作,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无不涉猎,所绘花鸟草虫,形象生动,俏丽可爱,雅俗共赏。中年以后,常用极薄皮纸作画,以色粉点厾花卉,墨色渗化,鲜嫩欲滴,别有一番情趣和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以融合古今,折衷中外,反映新时代精神、雅俗共赏的新的水墨语言,给当时相对比较固守传统的陕西画坛,注入了一股生机勃发的活力。其创作不落俗套,善把水、墨、色融为一体,并在薄如蝉翼的皮宣上,营造出独有的滋润朦胧,形成蔡氏独特的绘画技法,影响了中国画坛。这种独特的表现技法,开辟了花鸟画创作的一个新境界。蔡鹤洲昆仲从南方画坛给北方画坛带来的新风,影响了一大批长安地域的画家,为当代中国画坛,开辟一条蹊径,从而肇创了蔡氏独特的绘画形式,承前启后,自成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夫人林金秀也是当代最有成就的女性画家之一。他们与蔡鹤汀、区丽庄共创荻芦庵画室,早早就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们夫妻相濡以沫,风雨与共,朝夕相处,共研艺事,多次在港、澳、沪、杭、京、广及东南亚一带,举办夫妻联展,成就一段佳话。1950年定居西安后,他们更是举案齐眉,携手丹青,先后在西安、天津、福州、北京、南京、杭州等地举办兄弟画展、夫妇画展,并与当地的艺术家们共组红蓼画苑,振兴长安画坛。他们的画风与人品,影响了几代人,为繁荣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建设,培养艺术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深圳这个中国文化的前沿阵地,蔡鹤洲及林金秀的绘画艺术,一定会为这美丽的南国,带来一丝丝温馨的问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