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拇指往内压,双手一起均匀用力,慢慢拉……”

“双节”假期的一大早,潘氏龙窑工作室就围满了家长和孩子,潘氏龙窑第5代传人潘绍华现场向大家演示拉坯。只见潘绍华将一块泥团放置在拉坯机的转盘中心,启动电闸后,伴随着转盘转动,他用双手压住泥团,双手拇指从泥团顶部慢慢向下压,再向上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碗一般半分钟可以做一个,但花瓶要稍微费点时间,做这些小件一天下来可以做100多件。”渐渐地,陶泥在潘绍华手中变得栩栩如生,似乎有股魔力盘在手中,短短几分钟,便变成了数个漂亮的大碗和花瓶。

“哇,太神奇了!”

“真厉害啊!”

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作品,不由地惊呼。“双节”假期,江川非遗陶艺体验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热捧。

罗东红原本是带孙女来体验制陶的,看完潘绍华的示范操作后,她一下来了兴致,坐到拉坯机上学着潘绍华的手法有模有样地仿做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潘老师做的很简单,但是自己做起来就不一样,我原本想做一个烟灰缸,做着做着像一个碗,再做着做着又像一个盘子了。”感知陶泥在掌心转动时温度的变化和手工制作的痕迹,罗东红深深感受到陶器的艺术魅力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感慨陶匠的高超技艺与匠心。

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李芃瑞第一次体验陶器制作,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他一边旋转双手,一边慢慢把湿润润的泥团升高、延展、合拢、弯曲,从水杯到花瓶,从小件到稍大件,一口气做了10多个作品,爱不释手,兴奋地说:“很有趣,很神奇,即便是做同一个作品,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千人千面一样。这些作品我都要烧制带回家,还要把这次有意义的体验记在我的日记本里。”

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发展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江川,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产品多以生活实用陶、日用陶为主,尤以极具特色的瓦盆、酒缸、咸菜罐为代表,并于2022年申报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传统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艺术陶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亲身体验陶器文化,感受非遗魅力正悄然成为一种新时尚,陶器制作技艺也迎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家世代做陶,我这代也做了30多年了,作为陶器制作技艺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有义务讲好非遗故事,将这项非遗文化弘扬和发展好。”潘绍华认为,非遗技艺要传承,不仅要靠非遗传承人,还要让非遗走进大众。今年以来,他积极鼓励与支持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体验制陶乐趣,让更多的人走近龙窑,了解非遗陶艺,近四个月来,他的工作室已接待200多名师生。潘绍华表示,下一步,他会完善配套教学设施和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文化体验和满意度,让大家都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旅头条通讯员 李丹 文/图

责编 李娇蓉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