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校纷纷开始拥抱教育数字化。

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主体是教育者,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使被教育者在身心和学识方面得到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多大是被动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受教育的范围。

但如今,“五育并举”“杜绝唯分数论”等教育理念的逐渐盛行,过去以教育者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育人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摄图网#

在2022年年初,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行动直接指明了未来我国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无独有偶,同年4月份,教育部又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直接表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而新课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学应从过去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而教师教学转变的关键在于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一、践行学生素养本位,老师该从何入手?

在新课标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始终统领贯穿全文。但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所以,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为了践行学生素养本位的理念,教师教学应通过构建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图源:摄图网#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老师该从何入手呢?结合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教育部已经指明了方向。《框架》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重点需放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上。

二、聚焦四个维度,

助力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提升

1

学情分析

在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落实因材施教,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要达到上述的要求,必须要提升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而传统的学情分析大多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缺少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撑,容易导致主观化和片面化。所以,想要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提升教师的教学数据收集整理和学情分析的能力就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摄图网#

鹰硕智慧纸笔在不改学生纸笔学习的情况下,依托智能终端应用智能笔,全面采集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教学数据,实现教学数据的完整、无感采集。让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等零散数据随写随采,老师无需消耗过多精力在枯燥的数据统计上,同时,经过搭配的智能大数据处理系统,帮助自动整理出班级学情报告、单个学生学情报告等,推动了学习过程的证据化和可视化呈现,为教师开展全过程、跟踪式的学情分析提供了支撑。

2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维度,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能力至关重要。新课标在推进课堂教学实施中提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除了运用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等传统方式外,教师可通过微课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源:摄图网#

3

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维度,提升教师利用数字资源建构能力。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手段。老师通过利用优质教育数字资源,使用大数据、思维导图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多元知识内容,可有效地为学生构建起学科本位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其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4

学业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师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很多时候,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也就是说仅靠传统的考试成绩来开展评价,是很难做到全面性和客观性的。但教育数据则具有使学生核心素养外显化的功能。

#学生使用鹰硕智慧纸笔上课#

当前教育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使多模态的教学数据采集成为可能。鹰硕智慧纸笔把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中师生的教学行为互动、课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数据,无感全采集,笔迹可回溯。让教师更清晰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核心素养多维度展现出来,不再单纯的唯成绩论,同时,教师的教学数据分析能力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来源:部分内容综合整理于教育部、中国教育报;

版权说明:鹰硕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发现侵权行为,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关于鹰硕集团

鹰硕集团(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智慧教育及数字经济产业服务提供商,始终坚持以“安全为先、创新融合、数据赋能、资源共享”为发展理念,依托中国电子网信产业链及信创生态优势,在“智慧教育”、“大数据中心”、“产业投资”等核心业务领域做出了卓越成绩。致力于全方位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产业链安全闭环,促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和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中国”更好发展,共筑伟大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