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创作出书有很多内容可写,比如传记、回忆录以及散文随笔等,这些都是老年人创作的主要方向。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创作传记,要根据各种书面或口述的内容,以及相关调查资料等,加以选择性的编排。
老年人创作的传记作品,比较典型的有汤孝林老先生撰写的《苦难中开花》,这是一本10余万字的家庭传记。
还有像谷静先生创作的《何志襄传》。年逾古稀的谷静先生,从2015年开始创作,到2020年6月定稿,用了4年7个月才完成。这部传记作品,记述了湘潭中心医院(原惠景医院)新中国成立后首任院长何志襄的人生故事。
还有李长慧老人,在92岁高龄的时候提笔创作自传,最终写出《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一书,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这部18万字的自传作品,主要展现了李长慧老人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一生。
以上这些都是老年人在传记写作领域取得的成果。老年人朋友创作传记有很多好处。一来,老年人写传记可以回顾、总结人生;二来,可以为子孙后辈留下精神遗产。
除了传记,老年人还可以创作回忆录。回忆录,可以是一系列事件的记录,也可以是一种自传体的描述。
举例来说,山东临沂的退休教师姜洪德老人,在2021年出了一本名为《洪德文存》的书,这是一部记录他的人生故事的回忆录,全书共有600万字。姜洪德老人这部回忆录,就属于自传体形式。
还有家在西安市的75岁农家奶奶薄淑贤,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2万多字回忆录,并且由女儿集结成册刊印。薄淑贤老人创作的回忆录,既反映了时代变化,也反映出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再比如鞍山市的李永绵老人,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作为一名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李永绵老人希望通过文字,记录下那段惨烈的战争岁月,于是,他就用手机写回忆录,想起什么,随手写在手机里,然后再对文字进行加工整理。
我也接触过不少想撰写回忆录的老年人朋友,但是这些老年人都存在同样的顾虑:他们认为,像回忆录和传记这样高端的东西,只属于社会名流,这些老年人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没有信心,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自己的人生故事不值得书写和记录。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人生故事都具有独特性,哪怕是普通人,其经历也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所以,记录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也能在一定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也正是我们鼓励老年人创作回忆录的原因之一。
#写作# #文学一起交流# #老年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