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晴空云鹤的“武汉学区系列”第77篇,文章有3100多字,可能略有点长,相关数据分析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一所学校好不好,除了硬件设施等条件外,关键在于学生、教师和校长(学校管理层)。
上一篇文章“武汉学区系列76”,我们已经说到了教师轮岗、校长书记调动方面的情况,接下来,本文重点说一说学生生源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一、从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如何大体判断一所学校的整体水平
生源质量,往往都是根据考试分数、获奖等统一评价标准尺度来评判的,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强调要减负,要淡化分数。尤其是小学阶段,就更难去评价一所小学到底有多好。
在“武汉学区系列72”一文中,晴空云鹤曾提到过,可以通过一所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人数和班级数量来大致判断学校的质量水平。
如果在老龄化程度偏高一点的成熟老城区,一所小学一年级新生有4-5个班,整个小学的在读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如果有2个或2个以上的校区,基本上这所小学一般不会差,至少说明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且经过了周边居民持续多年的认可。
如果在新房集中的新兴区域,一所小学持续办学3年以上(最好是6年以上),一年级新生有10个班以上,整个小学的在读学生规模超过1800人且高于同片区其他学校,这样的小学也是很不错的。如果有2个或2个以上的校区,往往代表学校管理相对成熟,并能进行管理输出。
同理,初中学校也大致如此,不过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量会有所变化。
二、从小学和初中学生人数对比,如何整体预估该片区的教育均衡状态
假定一个学区的适龄学生人数是相对稳定的。通常情况下,小学在校学生人数通常是对口初中就读学生人数的2倍左右,这种态势基本上可以说明该片区的中小学教育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如果对口划片学区范围内的各小学在校生总数,明显超过对口初中的在校生人数3倍多,说明很可能出现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失衡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片区人口结构整体偏年轻,小学生多,但初中生源不足。
该初中大概率是新创办不久的学校,对口学区范围的适龄初中生人数很少。在光谷东,这方面的情形比较明显。在中心城区,个别楼盘配建的学校限定学区的,也存在这种情况。
在此情况下,有两点值得教育局和学校提前考虑:
(1)是否有必要考虑适当扩大该初中的对口招生范围,让公共教育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初中学校现有的校舍建筑和教室,是否有再拓展1.5倍至2倍的空间,以容纳几年后激增的新生日常上学需求?
第二种情况,小升初对口生源流失明显。
这个问题最常见,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尤其是教育产业化发展以后,民办学校、改制校、公参民学校,借助政策、品牌、管理、师资等全方位优势的情况下快速发展,虹吸普通公办学校的优质生源,公退民进,此消彼长,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的导向,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化”。不过,现有的教育格局与资源势能、家长们的观念认知都存在一定的惯性,整体的改变必然是一个相对渐进的过程。
在中心城区有是老城区,只要存在优质民办学校、公参民学校的片区,大概率都是这样的格局,只不过不同的办公学校势能不同,被虹吸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此外,具备优录资格的公办初中,近几年也加入到抢生源的虹吸阵营,群雄并起,割据一方。
三、武昌区各小学和对口初中在校学生数据对比
在武昌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统计的基础上,晴空云鹤再进一步将各初中与对口小学的人数进行一一对应,并进行分解。
相关说明,部分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是各校区的总计数,但是不同校区对口的初中却不同。鉴于此,晴空云鹤根据各类数据信息来推算各校区的在校学生人数大多为估计值(非精确数值),可能与实际人数略有偏差,但尽量让数据真实合理一些,不至于偏差过大。
根据数据统计和对比,结合文中的图表,大家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各小学和对口初中在校生人数的倍数差异明显。
1、同一学区内各小学与对口初中的在校生人数之比大于6的初中学校有2所:省实验中学沙湖学校、武珞路中学(本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不是因为生源流失,而是生源太少,具体就不展开说了,尤其是后者,懂的都懂。
2、中北路中学、新河街学校、武昌首义中学、四十五中,该比值均大于4。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生源流失很明显,对口小学的家长们很多不太认可这几所初中,不少学生通过上民办、摇号、转学、择校等不同方式离开了。
3、武汉初级中学、四美塘中学、武大外校、粮道街中学(本部)、二十五中,该比值均大于或等于3。
这几所初中,除四美塘中学外,都是分布在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原公参民初中)附近的几所老牌公办初中,都处于生源被虹吸的“黑洞引力圈”之内。
四、武昌区各初中对口小学的生源流失比率估算数据对比
前面也提到了,初中对口小学的生源流失方式,主要有上民办初中、特殊公办初中的摇号或优录、转学等不同方式。
由于可获得的数据信息相对有限,在此,本文仅选取外初(公办,全市摇号)、华宜寄宿(原“华一寄”,民办,全区摇号)、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原公参民,已转公办,全区摇号)这三所名初在武昌区各小学2023年所录取学生人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比值估算。
大多数流失的生源,大多数都去了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其次是一部分去了华宜寄宿,再次是外初或其他城区的原公参民初中、民办初中等,但占比不大。
需要说明的是,最终的估算值,与各初中对口生源的实际流失率会有所偏差,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依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1、对口小学的生源流失比率大于30%的初中有2所:武昌首义中学、新河街学校。
参考上文的“各小学与对口初中的在校生人数之比”,可以进一步得到相互验证。
武昌首义中学对口的中山路小学(本部),历来也是生源流失的高发地。
2、对口小学的生源流失比率大于25%的初中有3所:四十五中、中北路中学、武昌文华中学。
四十五中对口的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本部,省示范小学)、武昌文华中学对口的中华路中学(本部,省示范小学),这两所小学历来都是生源流失的高发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四十五中、武昌文华中学,隔着蛇山(黄鹤楼)南北遥相呼应,堪称是武昌古城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
“中北路中学+白鹭街小学”,这也算是中北路中部的一对“苦命组合”,南有“武汉小学+武珞路中学(本部)+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北有“省实验小学+武珞路中学复地东湖国际校区”,被南北夹击、腹背受敌、招架无力、生源虹吸,要破局,确实难!
3、对口小学的生源流失比率20%左右的初中有5所:粮道街中学(本部)、湖北大学附中、第九中学、二十五中、武汉初级中学。
粮道街中学对口棋盘街小学(本部)、三道街小学(本部,胭脂路以西对口),湖大附中对口的湖大附小,第九中学对口的复兴路小学(2个校区)、回民小学,二十五中对口的傅家坡小学、中南路小学、何家垅小学,武汉初级中学对口的珞珈山小学、武汉瑞景小学(又名“武汉小学瑞景校区”),这些小学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生源流失,选择去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的最多,其次是华宜寄宿。
结合武昌区中学分布地图一起看(详见下图),红色圆型代表生源流入初中(主要是武珞路和华宜寄宿),绿色圆型代表生源流失比率大于30%的公办初中,蓝色圆型代表生源流失比率大于25%的公办初中,浅蓝色圆型代表生源流失比率20%左右的公办初中。
不难看出,在武珞路实验中学周边形成了一个“生源流失带”,而远离这个空间地理范围的初中,则被虹吸的概率要明显降低。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南湖中学的崛起,除了学校管理层和生源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南湖的交通不便,直接阻止了南湖片区生源的外流,而这一个重要因素经常被人所忽略。
同理,汉阳区的二桥中学,也得益于地理交通上距离钟家村比较远。
最后,以上信息如果有误,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欢迎读者朋友提供更多有关本文数据分析相关的更多数据或信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