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如此,中国在部分高端制造业领域依然面临技术瓶颈。航空母舰的关键配套技术——阻拦索,就是中国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购买了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残骸。此举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担心中国会利用这艘航母平台掌握航母核心技术。
于是,美国利用在乌克兰的影响力,迫使乌克兰在交付瓦良格号时拆除了大量关键部件和设备。这给中国带来很大困扰。
航空母舰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起降舰载机。而安全可靠的阻拦索系统,是保证舰载机起降的关键。美国明知中国在这方面短板,采取高价销售的策略,意图制约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
面对美国的障碍,中国政府决定自主研发阻拦索。
2002年,河北的一家企业巨力钢绳有限公司接受了政府“能者招募令”,加入阻拦索的研发。这个决定改变了中国航母事业的进程。
原来,美国自己的阻拦索生产成本也很高。为降低成本,美国采取了将生产环节外包的做法,其中就包括与中国企业合作。巨力公司正是美国的合作伙伴之一。
在为美国生产普通钢绳的过程中,巨力公司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美国显然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政府的支持下,巨力公司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出性能优异的阻拦索。这不仅帮助中国航母装上了关键配套,也使中国摆脱了对美国阻拦索的依赖。这是中国航空母舰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与此同时,中国购买的瓦良格号残骸也在大连港口进行改造。不仅克服了来自美国的外部阻力,也战胜了技术难关。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这艘航母平台被改造成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
辽宁号和自主研发的阻拦索配套使用,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航母技师团队。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航母事业“自力更生”的精神,也预示着中国航母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仍需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发展自主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向强盛。
在购买瓦良格号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历程。乌克兰本希望通过出售这艘航母来获得资金支撑国家财政。
然而在美国的压力下,乌克兰不但提高了价格,还在交付时拆除了武器系统和动力装置。使中国获得的仅仅是一艘无法作战的船体。
由于乌克兰的变故,中国只能自行对瓦良格号进行改造。在拖运回国的过程中,中国又遭遇了来自土耳其的敲诈。最终,在希腊的帮助下,这艘航母残骸才平安运抵大连。
16年时间,中国对这艘残骸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不仅安装了国产的先进雷达、导弹系统,还自主研发了舰载机阻拦索。2012年,翻修一新的辽宁号正式入列,成为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航母制造技术的国家。
航母的取得,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梦想的重要一步。但这仅仅是开始,中国仍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养航母人才,提升配套系统的水平。只有做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