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英国大报《金融时报》对于中国在全球各地的投资做了几项重点报道,而且都在头版头条刊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九月份至少有两次重点报道。第一次报道说的是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大银行在俄罗斯的融资额激增。

金融时报称:其委托基辅经济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据俄罗斯央行公布的数据。中国四大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对俄罗斯银行领域的总投资从乌克兰战争全面爆发前的22亿美元增加到了今年3月底的97亿美元。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投资为88亿美元。

报道称:去年入侵乌克兰之前,俄罗斯有超过60%的出口付款是以他们现在所说的“有毒货币”,比如美元和欧元支付的。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出口占比不到1%。

2022年以后,随着西方针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实施制裁,俄罗斯经济转向中国,中俄两国贸易达到创纪录的1850亿美元。

而俄罗斯央行的数据显示,西方“有毒货币”现已降至俄罗斯出口付款额的不到一半,人民币结算的出口付款额则升到16%。

金融时报写道:此举是北京方面推动人民币成为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的又一努力,也反映了俄罗斯更多将人民币而不是美元或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重大转变。

同时,报道引用基普经济学院副发展主任欧诺普恩科的话说:中国银行业向俄罗斯银行和信用机构提供的贷款多数是以人民币取代美元和欧元,这显示西方的制裁正在发挥作用。

分析指出,在从去年2月到今年3月的14个月里,外国银行持有俄罗斯银行资产的比例从6.2%降到了4.9%。

金融时报为何发表这则调查报告呢?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说明中国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进军俄罗斯金融界,填补西方留下的真空。

二是说明中国从俄罗斯开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是对于俄罗斯如何使用人民币来对付西方的所谓有毒货币,却不见有调查报告。

这让我想起金融时报的另一则报道。针对的是美国投资银行高盛。

报道称:高盛利用与中国国有基金共同设立的一支基金,收购了美国、英国多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旗下的网络安全业务是为英国政府提供服务的。

金融时报指:高盛的操作凸显出随着西方国家加强对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查,私募股权基金如何帮助主权财富基金建立对关键行业公司的间接控股。

金融时报的报道指:高盛和中投合作的基金投资了多家涉及云端计算咨询、药物检测、追踪全球供应链的初创公司,以及产品用于无人机冷却系统等方面的美国制造商。

这则头版头条的报道宗旨就是,在中国和西方关系日益紧张之际,高盛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应该受到安全质疑。

从上述两则报道中,我有几点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西方媒体把中国金融资本视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因素。

二是中国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捕捉新机遇。

三是西方金融资本在政治环境恶劣背景下,依然寻找与中国资本合作的方式,虽然这越来越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