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说起四大名著,大家都不会陌生。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人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

神话传说的流传一方面是通过民间口述,另一方面就是文学著作,它一直贯穿着我们整个历史长河中。

它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封建迷信,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大自然上天的敬畏而流传下来的故事,迷信就不一样了。

其中一部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在此著作中吴承恩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拥有着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斗就能达到十万八千里的。

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孙悟空形象,特别是在经过影视创作之后,彻底将孙悟空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你还记不记唐僧因为孙悟空打死六个山贼而大发雷霆的故事?

其实这六个人名字串起来有一定的深意。

孙悟空是由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化而成的石猴,他无父无母在花果山上降临,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成为了众猴尊崇的“美猴王”

孙悟空为了学艺漂洋过海拜师学艺,在此地他勤学苦练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得知自己的官职之后大怒,搅乱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来又将天空搅个天翻地覆,最后只能请来了如来佛祖,将他压在了五指山下。

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动弹不得,这几百年来他独自一人经历了风霜雨雪,直到唐僧的出现。

孙悟空终于重获了自由,他将唐僧视为自己的再生父母,尊他敬他,答应一路护送他前往西天取经的任务。

一路上他给师父寻找食物饮水,前去探路牵马等等,两人之间的相处也是相当融洽。

当然,取得真经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肯定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六位强盗开启了他们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一幕孙悟空自然是非常恼怒,更没有把这六位凡胎肉体放在眼里,三下五除二就了结了六人的生命。

纵然这时候的唐僧再怎么为六个强盗求情,已经杀红眼的孙悟空根本听不进去。

事后的唐僧可谓是气炸了,他乃是出家之人,一直坚持好生之德。

平常连一只蚂蚁都不舍得踩一下,更别说是六个鲜活的生命,他非常生气,不分青红皂白就将悟空赶走了,孙悟空面对师父的态度也是很伤心,无奈离开。

杀死六个人对孙悟空来说根本没什么,因为他骨子里毕竟还存在着一定的残暴,不懂轻重。

对生命也没有太多的认识,另外他认为如果今天不将这些伤天害理的坏人杀掉,他们就会去伤害更多的人。

那么这六位强盗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其实他们就是非常普通的强盗而已,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名字: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另外,这一章节的标题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六个人的名字其实总结一下就是佛家常说的六根,佛家最讲究的是什么?

佛教中认为,人会痛苦正是因为六根不净的原因,所以说如果想要修得真佛只能将六根彻底铲除。

所以说,这六个强盗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在漫长的取经之路上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

这不过也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这一路上他们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又怎么能够取得真经。

唐僧作为一名僧人,他从小研读经书,普度众生,心怀天下是他的宗旨,上天有好生之德,每一个生命在他的心中都至关重要。

纵然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还是心怀宽容之心,这一点上确实让人有些不敢苟同,当时也是有不少的人为悟空辩解。

但如果从唐僧的角度出发,他的生气也不是没有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这些强盗继续为非作歹,伤害他人。结果自己不但没有得到师父的赞扬,反而是劈头盖脸地批评,他也是一肚子委屈。

然而,对于这六个强盗出现,师徒两人好像都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孙悟空最后伤心离开,唐僧选择独自上路。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扮成一位妇人在路旁与唐僧相见,并且赠送了他一顶帽子,让他给孙悟空戴上。

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地怨恨师父,最后还是担心师父的安危,返回找到了师父,然后戴上了那顶带有紧箍咒的帽子。

师徒两人继续向着西方前进,不同的时代观看《西游记》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对此你又怎么看?你认为孙悟空的行为是正确的吗?如果是你又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