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的考古挖掘工作都在进行。为了保护我国的历史文物,国家对此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972年,在历经了整整一年的勘测之后,宁夏博物馆终于确定了西夏王陵的具体位置,并且肯定这座陵墓没有入侵的痕迹。
于是,在得到批准之后,宁夏博物馆派遣专业人员开始对王陵进行挖掘。在辛苦劳作了八个月之后,陵墓外围的泥土终于被收拾干净。

西夏王陵
陵墓的样子也暴露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但就在考古队满心欢喜地进入到陵墓内部的时候,却发现里面已经是一片狼藉了。
考古队这么久的努力全部都付诸东流,工作人员一气之下,对着旁边的石墙就是一脚,但是不曾想,这一脚却踹出了国宝!究竟这国宝为何物?盗墓者又是如何做到掩人耳目的呢?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正文开始之前,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
历史上,相比于宋辽金,对于西夏的文字记载是少之又少,这就给西夏这个国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年在讨征西夏的过程中,成吉思汗不幸去世。因此,为了报仇雪恨,蒙古人就对西夏进行了屠城等一系列的残暴行为。
在这种情况之下,西夏的一些文明历史自然也就没有被记载。当然相比于宋辽金,西夏的确也只能算是一个小国家,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
虽然始终没有被消灭,但又是那么不起眼,甚至很难被定义为是一个“正统王朝”。
而西夏的文明也随着西夏的灭亡仿佛从地球上蒸发了一般,几乎没有任何的可循之迹。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西夏的了解都是来源于小说和影视剧。譬如在《天龙八部》中的“西夏公主”和“西夏一品堂”。
直到1908年,来自俄国的科兹洛夫等一行人在来到我国进行考察的时候,去到了位于西北的黑水城,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并且乘机将其盗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有了“西夏学”。而科兹洛夫等一行人盗窃的西夏的文物也终究是没能追回,被其一路运回了俄国。
甚至直到今日,仍旧在俄罗斯的一些图书馆或者是博物馆里进行展出,这其中包括大量的书籍和经卷,都是原本属于我国的重要文物。
俄罗斯也是派遣了专业人士对这些文物进行了研究,历经多年出版了一本关于西夏文字的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
而这也成为了如今世界各地对于西夏文献和碑文等研究的重要依据。这也正是让人感到痛心和遗憾的地方,我国竟需要拿着外国出版的依据来研究我国的文物。
之后根据这本《番汉合时掌中珠》进行对比,我国才发现建国之后发现的位于贺兰山东麓的“东方金字塔”,原来就是所谓的西夏王陵。
因为这些王陵受损比较严重,当地的文物局一直以为是唐朝的文物,后来在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一书进行对比之后才发现,这竟然是西夏王陵。

1972年,银川西部正在修建一个小型的军用机场,正在修建途中,施工单位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零散的陶瓷碎片。
按理来说,这应该不足为奇,但是在这些陶瓷碎片上还刻有一些奇怪的方形文字,这些字乍一看,像是我国汉字,但又不尽相同。
施工单位猜测很有可能是文物,于是便联系了宁夏博物馆。最终在考古专家的挖掘之下,一座古墓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随着考古人员对该地区三十公里左右的大面积地毯式搜索,最终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黄土队,在这些巨大的黄土堆旁又有着很多方形的城墙等建筑。
通过对比和考证,专家确认这些就是西夏王家陵墓。在这巨大的沙漠中,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九座王陵,是迄今为止现存的规模最大,也是地面遗址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正是西夏王陵的发现,使得骤然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几千年的西夏文明突然间再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使得很多人再次对西夏这个国度充满了兴趣。
但是,这些王陵名称和陵墓主人的身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经过一系列的比对,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有7号陵墓主人,正是西夏仁宗李仁孝的陵墓。
关于西夏王陵的考古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没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研究的情况之下,人们先是将九座王墓的坐标绘制成了一个图形。

然后惊奇地发现,这九座帝王墓正好是一个北斗星的图案,而它的陪葬墓也都是按照星象的布局来进行设计的。
除此之外,关于西夏王陵还有这几点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地方。其一就是那就是为何没有被损坏?经过勘察,这和王陵的建筑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按照我国的传统形式,很多建筑都是按照左右对称,南北中线为轴的原理进行修建。
西夏王陵的总体是长方形的一个布局,采用了夯土实心砖木混合的结构,这一发现,也证实了西夏民族在建筑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正是他们采取的这种建筑手法,也就使得王陵历经千年仍然可以做到不被破坏。除此之外,在王陵之外,还有着贺兰山这样一道天然屏障。
贺兰山可以帮助王陵抵御来自西北的大风侵蚀,也就减缓了王陵的腐蚀速度。另外,考古人员还惊奇地发现,在这西夏王陵竟然寸草不生。这究竟是为何?
生活在贺兰山的民族是党项民族,生活方式应该是最原始的游牧方式,况且在西北地区,更应该是以游牧为生。

况且就算是夯土极为的紧实,但是也不至于没有草籽的生存空间。有的草甚至可以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间,更何况夯土的本质终究是泥土。
关于这一疑问,有的专家表示,也许是在王陵修建的时候,工人们将草籽生长的养分去掉了,以至于这么多年依旧没有草的痕迹。
但即便是这样,这么多年来,风吹日晒,难道就不会有其他地方的草籽被吹来?总而言之,千年以来,始终保持寸草不生,实在令人困惑?不仅如此,在这王陵之上,也没有生命的痕迹,一些鸟类仿佛约定好了一样,不会落在这王陵之上。

站在远处,你可以看到偶尔有乌鸦或者麻雀飞来,它们会停留在光秃秃的石头上或者那些枯树枝上,但是唯独不会选择在王陵上歇脚。
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乌鸦和麻雀格外得多,在很多时候,它们更应该是肆无忌惮的,甚至都能够直接在牛羊的背上停留。
但是为何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说,是因为王陵没有人任何的草籽可以觅食。但是光秃秃的石头也没有草籽,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为何,直到今日也没能弄清楚?
这种种的疑团,都给考古工作人员留下了大量的作业。

但不管怎样,随着西夏王陵的发现,虽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西夏文明的关注,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古墓群,自然也是吸引了不少的盗墓者。
其实在早些年的历史上,西夏王陵就多次遭到了盗墓者的破坏。尤其是在蒙古时期,对于王陵进行了焚毁。
在1972年,西夏王陵被发现之后,虽然我国派出了专门的人员每日对其进行巡视和检查。
但是碍于西夏王陵的占地面积过于庞大,也就给巡查工作增添了很多的难度。尤其是在这人烟稀少的戈壁滩。
1977年,一位农民在经过这西夏王陵的时候,发现一座王陵的地面有些塌陷,并且往下看起,很明显是一个洞。
感觉到有些蹊跷的这位农民,于是就将这一情况上报到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随后,文物局便派出了人员来到了这处塌陷进行检查。
从表面看上去,应该是很久之前留下来的一个盗洞,因为近期雨水较多,地面塌陷,这才显现出来。

为了避免王陵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专家在当年的秋天对王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从盗洞开始向下挖掘,就这样一直到了墓室。
本以为墓室有着很多文物,但是下去之后发现,这里早已经是一个空洞,一片狼藉,所有的文物都已经被盗走了。
在地上还可以零星地看到很多文物的碎片,很明显,这些盗墓者不仅将有价值的文物拿走了,甚至还将一些文物做了破坏。
考古人员万万没有想到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其中的一位年轻考古人员很是悲愤,一怒之下对着旁白的墙壁狠狠踢了一脚。
但是没想到,这一脚下去,旁白的墓墙竟然倒塌了。按理来说,这坚持了几千年的墙不应该如此脆弱。
等到尘土稍微散去之后,考古人员发现在这幕墙之后竟然有着一间密室。于是,考古人员相继走入了这间密室。

这是一间保存完好的密室,其中的文物也都是完好无损。密室中陈列了各种陪葬的物品,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点,一共有100多件珍贵的文物。
其中更有一件堪称是国宝的文物“鎏金铜牛”,这座鎏金铜牛长1.2米,高0.45米,宽0.38米,足足有188公斤重。
整个铜牛是用模具浇铸而成,内里是空心,本质是青铜,外表鎏金。而铜牛的形态更是逼真,呈现跪卧姿态,造型独特。
经过鉴定,这尊鎏金铜牛价值10亿,无论从形态上还是铸造上,都属于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更是被誉为是“西夏第一牛”。
本身因为西夏历史在记录中就比较罕见,因此这尊鎏金铜牛也就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最终,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了国家一级文物。
如此具有价值的文物的发现,自然也是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关注。于是,为了让大家目睹鎏金铜牛的风采。

鎏金铜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将鎏金铜牛运到了日本进行展览,不出意料地得到了众多人的好评。
如今,鎏金铜牛被收藏在了宁夏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