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核是衰变的、辐射的,衰变、辐射的过程伴随着释放β、γ、α等粒子。β射线是电子束说明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电子。原子核物理也明确指出,β衰变的本质是一个中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质子形成的,这一过程也足以说明,质子内部也存在电子。γ光子不带电,那么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探索思考如下:
其实,γ光子也由元电荷组成的,是相互绕转的正、负元电荷,所以显中性。如果认为质子、中子都是由相互绕转的元电荷组成,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我在多篇文章中论述相互绕转的元电荷遵循的规律是:M^2R=Q,其中M是两个元电荷的质量、R是相互绕转元电荷的绕转半径、Q是常数,其数值在10^-78数量级。M^2R=Q是最基本的粒子组成模型,其它所有的粒子都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当然中子、质子也是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现在理论所说的夸克也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的,单个的元电荷是不存在的。
可以说,γ光子是从质子或中子亦或是从中子、质子之间释放出来的,β粒子是电子束或是与γ粒子组合的带负电的粒子束,这样的认知能很好地解析放射、衰变、辐射、核聚变、核裂变等原子核的变化过程。证据解说:现代物理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带电粒子可以产生或湮灭。例如,一个高能γ光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一对正、负电子也可以同时湮灭,转化为光子(来自高中课本必修三)。说明γ光子含有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γ光子是原子核放射的结果,原子核由中子、质子组成,说明中子、质子或质子、中子之间必然存在γ光子的“雏形”,不同的是γ光子存在于中子、质子的半径更小。γ光子是存在于原子核之外的相互绕转的正、负元电荷,其绕转半径小于10^-11m,存在于质子或中子亦或是从中子、质子之间相互绕转的元电荷,绕转半径更小,最小的应该远远小于弱相互作用的最大作用力程10^-18m,也就是说,比10^-18m小普遍的。存在于原子核内部和辐射到外部空间的相互绕转的正、负元电荷,虽然绕转半径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相互绕转的正、负元电荷,只是绕转的半径不同而已。不论存在于原子核内部还是存在于外部空间,都是绕转半径越小,质量越大;绕转半径越大,质量越小。
科学已经证实: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质子转化的原因。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相互作用更短,只有10^-18m或更小。说明存在于中子、质子的两个元电荷的绕转半径不大于10^-18m,特别指出:单个的两个同性元电荷也是相互吸引的,并且和两个异性元电荷的吸引力相当。用上述公式M^2R=Q粗略推算一下β粒子的质量,取R=10^-18m,M在是10^-30kg数量级,和现代科学理论计算电子的质量及其相近。
最基本的粒子变化规律,M^2R≈10^-78,可以解析一切原子核变化现象。中子、质子、β、γ射线、规范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等所有的粒子都由基本粒子组合而成,质量起源于元电荷纠缠的速度,即元电荷相互绕转的速度,而非希格斯场耦合获得质量。
结论:质子、中子都是由相互绕转的元电荷组成,相互绕转的元电荷质量、空间半径都是可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