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和我谈恋爱,就是奔着结婚去的吗?
这道电影里经典的“送命题”,在《前任3》上映的2017年,如果是由韩庚饰演的孟云,对于文文饰演的林佳,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结果可能是双方感动落泪,两人在音乐声和双方朋友的祝福中相拥热吻,happy ending。

然而仅仅过了6年,这道“送命题”,当郑恺饰演的余飞,斩钉截铁不假思索地对曾梦雪饰演的女友丁点给出肯定答案,得到的却是女友的生气和被冒犯:难道你追我,就只是为了结婚?难道我就是你精挑细选的贤妻良母?是完成你婚姻这件人生大事的工具人?
那么,爱呢?

6年前,《前任3》以黑马之姿,摘得了近20亿的票房,也开启了电影抖音营销的先河。无数专业的影评人和电影行业从业者都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部情节烂俗油腻,艺术水准平平无奇的爱情电影能一举夺得如此高的票房。
落木君不得不承认,当年坐在电影院里的我,也是这么纳闷的。但看到周围观众哭成一片,我心里有了一点答案。
6年后,《前任4》仍然是平平无奇的视听语言,烂俗油腻的故事情节,同样纳闷的我,看到周围的观众又是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更加确定了《前任》这个系列IP能够火起来的原因。

《前任》的火,赢在真实。导演不是不知道自己作为男性视角的种种缺点,但 是他坦诚地把这些问题都展现了出来。 韩庚和郑恺真实的油,真实的俗,但是也有真实的烦恼,权衡利弊,懦弱和痛苦 。
在《前任3》里,孟云和林佳的分手好像没什么原则性问题,似乎就是男的哄一哄,女的少作一作,甚至给“送命题”一个肯定答案,就可以破镜重圆,相拥热吻happy ending。
但是现实生活中,多少痴男怨女就是因为这个表面上的“作”,表面上的“懒得哄”而一拍两散,而且由于没有给彼此一个体面的结束,搞得特别意难平,拿不起放不下剪不断理还乱,甚至分手过去了多少年想起来还男默女泪。
观众的哭,哭的不是电影,而是自己人生的遗憾,青春的错过,幸福的不可得。

但是这种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的分手,真的只是女的少作,男的多哄就能解决的吗?如果两人真的多沟通,日子是不是就能凑合过下去呢?
6年里,电影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中国年轻人天翻地覆的婚恋观给出了答案,《前任3》上映时的2017年,结婚人数是一千多万对,而《前任4》上映时的2023年,降到了六百多万对,平均初婚年龄也从25岁提升到了29岁。
6年前,人们会说,我这朋友特别好,可惜30多岁被剩下了,现在人们会说,我这朋友特别好,可惜30岁英年早婚。
《前任4》电影里孟云更是提出了一个6年前对普罗大众来讲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人为什么要结婚?谈一辈子恋爱不行么?如果一纸婚书只是让两人想分手的时候多些顾虑,想出轨的时候多些道德枷锁, (法律和现实种种案例也说明了这些所谓的“顾虑”和“枷锁”对于道德感低的人来说压根没p用) 那这样的关系又有什么维系的必要呢?

这是当代年轻人的惊天一问,也是戏外很多人的惊天一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问催婚的长辈亲朋,“结婚有什么好处?”,而催婚长辈们一时语塞的爆笑视频更加是火爆全网。
电影里,随着社会惯性,生理衰老而“玩不动”了的孟云,和爱情长跑五年由于道德和惯性推动其稳定的余飞,也被迫开始思考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
孟云的解决方式挺真实,和现实中大多数随波逐流的男性一样,相亲,和前任体面说再见,在无数不合适的人里找个聊得来的培养感情。

但他显然也遭遇了和现实中男性一样的挫折,看得上自己的,自己看不上,自己看不上的,也都看不上自己。漂亮的女生看不上自己学历低自由职业,不那么一眼心动的,有的“极端女权”,有的说话太直,有的不想恋爱,有的事业太忙……
千百年来,男人习以为常的,以利己为前提的挑选妻子的标准:“漂亮、温柔、贤惠、顾家、示弱好驾驭”,在当今社会中全部失灵。
直到孟云氪金充了会员,一个各方面都刚刚好的相亲对象柳柳出现了。
她好看,但又没好看到自己hold不住,有自己的事业,但事业心也没有多到让自己hold不住,温柔,有趣,有品味,都共同爱好摄影,不作不闹不在意自己的感情史,甚至能和自己的前任做朋友,而且还是奔着结婚去的。

合适的对象有了,也愿意培养感情了,还有啥不结婚的问题呢?孟云犹豫了。
唯一的问题是,孟云找不到一定要和她结婚的理由,说白了,他没有非她不娶的理由,再说白一点,他没爱过柳柳,这个方面都合适的女生,对他既没有性吸引力,也没有爱吸引力。
他没有眼前一亮的怦然心动,没有看到她有趣灵魂时的会心一笑,有一点喜欢,也都是喜欢对方的适合自己,其实柳柳对孟云也是一样,没有深爱,只有不错,觉得可以结婚而已。

另一边,余飞和丁点的解决方式也很“科学”,和现实中大多数随波逐流的情侣一样,同居试婚,还给这行为起了个与时俱进的名字,叫结婚冷静期。
结果也和现代情侣很相似,在生活习惯中互相伪装,卸下伪装后难以忍受,接受现实后外包家务,随后又陷入了6年前同居的孟云林佳死循环——
男的要自由,女的要陪伴,男的懒得哄,女的非得作,一起生活的日子开始变得有点窒息,女生希望老公看见自己,男生希望老婆少烦自己。

当作和哄达到极致时,余飞开始不想回家,而丁点开始收拾东西分手搬家,只不过和孟云林佳不一样,6年过去的30+情侣,岁月磨损了年轻人那点幼稚的自尊心,和那点换个别人还折腾得起的荷尔蒙,权衡利弊后余飞放下脸皮下楼,丁点放下脸皮回家,只有辛苦的搬家工人成了他们play中的一环。
表面上看,余飞和丁点好像找到了走入婚姻的灵丹妙药,沟通,磨合,但是然后呢?虽然我没结婚,但是我父辈和身边年龄大一点的已婚朋友们可以告诉大家,这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
哄好丁点后,结婚,生子,余飞会越来越不想回家,孩子的哭闹令他烦躁,老婆的撒娇也需要花精力应付,忙于所谓的“养家糊口”让他越来越没精力看见老婆,更没精力看见自己,重压之下,道德感高一点的余飞会加班打游戏,天天和孟云钓鱼,只把家当个睡觉的地方,道德感低一点的……
唉,咱就不细说了。丁点呢,一开始会感动于老公的哄,之后搬家、和备胎合照等招数会逐渐不起作用,只能开始丧偶式育儿,逐渐适应老公带钱回来人不在的生活……

时间长了,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就像赵本山那句话“凑合过呗还能离咋地”。
这样低情感浓度的生活质量,我们的父辈,祖辈可以接受,一部分像余飞和丁点性格的年轻人也能慢慢接受。生存的“小饥饿”,曾经能暂时掩盖精神上的“大饥饿”,在温饱问题面前,谈爱情太矫情。
但是当社会经济和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男女不需要搭伙过日子也可以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孟云和柳柳们惊讶地发现,他们都高估了自己对无爱的内耗式婚姻的容忍程度。
曾经的孟云和林佳证明了有爱但阶级不合的关系固然难受,但是,以合适为开头,缺乏感情浓度的关系,其实是更加折磨和窒息的。

所以结局,又作又怂的两个人又是用抓马的方式分手,痛哭,这个哭里更多的是为灵魂伴侣的难得,寻觅的艰难,努力维护关系的疲累,和关系结束后注定清零的沉没成本。
戏外,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也是为此而哭。
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在社会厮杀中卷生卷死之后,沮丧地发现,原来几千年来,被祖辈们作为标配的相濡以沫的婚姻,竟然是奢侈品,而那种从小看多了影视剧,以为长大后一定有的,纯粹的,灵魂契合的,白头偕老的爱情。
实际上,不能说没有吧,只能说这作为一种命运彩票,难得程度可能超过成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思聪。毕竟,连钞能力强如思聪都有求爱而不得的时候,更何况普普通通的我们?
那么,人为什么要结婚?

电影结束,以孟云为代表的都市男性,没找到答案,我想连在这六年“英年早婚”的导演和主演韩庚、郑恺,也给不出答案。
在上学抓早恋毕业就催婚的现代社会,爱情作为人生的一项课程,是缺位的,学校没有教,也只有极少的家长能够言传身教,导致绝大多数人不懂什么是爱,如何爱别人。
这一代年轻人的“爱无能”,其实是经历了几辈人造成的群体性“创伤”。尤其当男性在成长中还拿着“有钱了什么女人找不到”,“娶妻要娶贤内助”的旧剧本,女性却希望靠美丽外表和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势均力敌的爱情”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无疑是双方都感到失望,然后在一番折腾、权衡利弊后绝望地发出惊天一问,“结婚到底有什么好处?”

作为一只单身狗,我虽然也没啥资格大放厥词,但是也愿斗胆给痛苦的孟云开个药方,与其频繁相亲,不如冷静下来梳理一下自己,你前任虽多,但你真的爱过吗?
一段段的关系里,是否有那么一刻把眼前的林佳、柳柳看作和哥们余飞一样的人,而不是性资源、充面子的炫耀物、宠物、吃喝玩乐搭子、传宗接代志愿者等工具人,请你学会看见女性,同时也学会看见自己,明白自己除了工具属性之外,真正渴望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结婚当然没什么好处,甚至有很多坏处,但当你真心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和她共度余生,就算结婚有无数坏处你也不在乎。而且,你会希望余生越快开始越好。
也衷心祝福看到这里的你们,也都拥有爱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