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丹麦和德国的环保政策调整在国际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丹麦宣布无法按期完成2025年的减排承诺,而德国也表态将调整其2035年碳中和的目标。与此同时,英国也不甘示弱,内政部长明确表示,他们不可能牺牲国民的经济利益来追求环保,同时将燃油车的禁售年限由2030年后延至2035年。这种种政策调整使得国际间对于西方国家的环保诚意产生了质疑。

曾经,这些国家曾高声疾呼,号召全球共同为环保事业而努力,背后是一系列的国际协议,如《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这些协议的核心,就是促使全球共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避免全球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那时,西方国家似乎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呼吁其他国家跟随其步伐,共同为地球的未来而努力。

然而,现实似乎并不像宣传中那么乐观。碳中和,这个由西方国家提出并大力推广的环保概念,看似是为了地球的未来,实则背后藏有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对于许多国家,真正实施碳中和不仅涉及到巨大的经济成本,还可能影响到国家的长期发展和民众的生活。

于是,面对真正的挑战和压力,一些国家开始重新考量自己的环保策略。它们不得不在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做出抉择,而这种抉择很可能会对全球的环保进程带来重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地将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实现了从重工业到服务业、从高污染到环保技术的转型。这一转变使得它们的碳排放逐渐降低,对全球环境的压力也在逐步减少。

但对于许多发展中的国家,他们仍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他们需要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但同时也难免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国家提出了新的碳排放标准。他们确定了一个全球性的碳排放限额,而其中近一半的额度被这些发达国家占据。而当考虑到全球人口分布时,这显然是一种对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待遇。

以中国为例,她肩负着巨大的生产任务,为全球提供大量的商品。尽管中国拥有着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并承担着近半的全球生产,但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只能享有15%的碳排放权。这明显不符合公平原则。

如果某一国家超出了分配给它的碳排放额度,它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支付高额的购买费用,以获得更多的碳排放权;二是面临其他国家的经济制裁。这无疑给了发展中国家很大的压力,而背后所隐藏的,很可能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战略考虑。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反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应如何公平合作,共同维护地球家园?如何在发展与环保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全人类都能受益?这无疑是每一个地球公民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2010年的一个晴朗日子,央视《面对面》节目请到了著名的丁仲礼院士,与他深入探讨了那些年关于碳排放的敏感议题。

丁仲礼院士的眼神坚毅而炯炯有神,他详细地展现了一个长达105年的数据,从1900年至2005年,西方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所造成的历史负债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人均排放几乎是后者的7.54倍。这一数字意味着,发达国家即便承诺了减排,依然为自己保留了可观的碳排放空间。

然而对于中国,即便经济快速增长,这样的排放空间只够使用10年。想象一下,从2020年开始,中国需要支付高达一万亿人民币的代价,仅仅是为了购买排放权。

记者有些疑惑地问:“但是我们人口众多,这样的计算不是很合理吗?”丁院士望向她,似乎看穿了她的疑虑,回答得坦然又深沉:“我只想问,难道我们中国人不配与他国人民平等对待吗?是以国为标准,还是以人为标准来衡量呢?”

这一言,如同冷风中的热茶,一点点地温暖了每一个听众的心。真的,为何同样都是人,我们就应该受到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呢?

这样的西方策略,显然是希望在维护自己优越地位的同时,尽量限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并未预料到中国的决心和行动力。

不久后,2020年9月2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震撼全球,明确承诺:到2030年,我国碳排放将达到顶峰;到2060年,我们将全面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净零排放。

这不仅是一个政策宣告,更是一个国家对全球环境承担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在21世纪的曙光之下,中国坚定地走在了清洁能源的前沿。光伏技术,这个曾被视为未来能源的方向,在2020年的时候,中国已有15家企业跻身全球前20,而且从研发到生产,完全自主国产,这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能源汽车,作为另一个绿色未来的重要方向,也在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23年夏季的某一天,烈日下,一个巨大的数字——2000万,记录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又一里程碑。第一个1000万,我们花了近三十年去摸索和积累;然而,第二个1000万,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这种速度,简直令人震惊。未来,这样的速度还会延续,或许,到2024年的夏天,又有一个1000万的喜讯会传来。

比亚迪的王传福有预见地表示,未来,2030年,中国的道路上,七成将会是新能源汽车。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更是中国对全球环保承诺的实际行动。

但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国家却在碳排放议题上发出了些许的退缩声音。丁仲礼院士,这位有着敏锐观察力的学者,在2021年就预言过,西方在碳排放上的言行,或许只是形式上的表示。2022年的某一天,新闻报道中传来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丹麦决定放弃2025年的碳中和目标。哥本哈根,这座曾经举办过全球碳中和大会的城市,此刻的决定,如同一个强烈的反讽。而丹麦并不孤单,德国和英国也相继做出了调整政策的决定。

英国一位高级官员坦诚地说,他们不想让国民为此破产,因此禁止燃油车的日期也从2030年推迟到了2035年。

西方国家为何在碳中和问题上迅速改变态度?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他们制定的规则在稳定和平的背景下还算行得通,但一旦外部环境有所波动,他们忽然发现这把双刃剑可能会损及自己的根本。他们曾认为,通过提出碳中和,可以对中国设下一道障碍。

但事情的发展出乎他们的预料。我们在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光伏领域的发展速度让他们瞠目结舌,仿佛是在棋盘上,他们本想通过策略将军我们,却被我们一反手的策略所制。这一现状让他们意识到,继续坚持原计划可能并不明智。

总结起来,碳中和计划,原本被西方国家视为一个高明的策略,现在却成了他们的绊脚石。而这场游戏的结局,是他们想要限制的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容地走在了技术革命的前沿。

眼下,全球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而这场转变的引导者,已经显而易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