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为了推动解放军正规化建设,我党决定在军中实行军衔制。

拿到元帅名单后,毛主席一个个名字地看过去,看到贺龙时突然笑了一下:

“他是个好配角。”

14岁参军、从硝烟战火中一步步走到建国后的贺龙元帅,为什么被毛主席称为“配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昌起义

贺龙元帅一生中,曾三次将自己的军权让渡他人。

第一次是南昌起义时期。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对我党人士展开大规模搜捕和追杀。我党自然不愿坐以待毙,手头却没有可用的军队。

这时,一个“老熟人”站了出来,一面下令保护自己部队中的我党党员,一面提出将自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交给我党。

这位“老熟人”就是贺龙。早在1926年8月,他就找到我党人士,表示想加入我党。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党内有规定不得进展友军中的高级将领入党,贺龙这第一次申请就没能通过。

“四一二”事变后,贺龙坚决果断地指示20军保护我党人士,并对周逸群说:我仍旧坚持拥护你们、坚定执行你们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15日,汪精卫再次发起政变,使我党面临的形势更加凶险。贺龙也再度对我党伸出援手,想尽办法保护遭受迫害的我党人士,并派兵保护我党机关、工会等团体。

两天后,贺龙在20军内部开了一场会议,与会者都是连以上军官。

他对众人明确表示,现在摆在20军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解散,全都回家种田;二是继续跟着蒋介石干,迫害那些工人和农民同胞们;三是跟着红色人士干革命!

大家一时都沉默不语。其实他们心里都懂,前两条路根本行不通。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第三条了。

这些军官没有立刻做出回应,但他们已经在心中有了答案。

23日,贺龙从中央那里收到了马上在南昌发动起义的消息,他当即表示赞成。他甚至将自己亲手带出来的20军拱手交给了组织,只为确保起义能够成功。

这支部队只有2万人左右的规模,但胜在战争经验丰富、兵强马壮,对当时的我党是极大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28日,贺龙带领20军来到南昌,并与周总理会面。在随后的讨论中,贺龙被任命为起义军总指挥。

很快就到了计划中的起义之时。那是8月1日凌晨2点,熟睡中的南昌守军突然听到一阵激烈的枪声。他们急忙爬起来查看,发觉他们的营地正在被北伐军攻打——那不是贺龙的20军吗?!

老蒋大吃一惊,赶忙调集大军赶来南昌,要用兵力将20军在南昌城内直接碾碎。

我党令部队一路南下。计划中,起义军成功南下至广东沿海,与那里的农民起义军整编,就能使我军力量更加壮大;而且只要占据了港口,就能拿到苏联支援的武器弹药,将部队武装到牙齿。

待到部队经过休整和壮大,实力变强,就可以一举夺下广州,建立革命根据地。

然而南下之途充满了困难险阻,部队几乎要被敌人的攻势和病毒的侵染拖垮。没过20天,部队兵力就只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二。

贺龙毅然带领部队继续前进,并勉励着因伤病而精神不振的战士们:

“大家记住,南昌起义是一次伟大的起义,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红二方面军

第二次是红军时期。此时贺龙已经加入了我党,周总理建议他回到湘西,参与那里的革命活动。

贺龙在湘西待了一年左右,又打造出一支强大的部队——红二方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后,红二方面军成功抵达延安,这时中央面临一个问题:红军各部队的兵力和装备显得太不均衡,不利于今后要面临的战争和指挥调度。

贺龙便又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颇有帮助的建议:他又要把自己的部队交给党,由中央经过讨论进行重新分配。

身为红二方面军的军长,和自己手下的将士们经历了那么多场战争,自然是有着身后的战友友谊的——何况这支部队还是由贺龙亲手培养起来的。可到了党需要的时候,贺龙总是能坚决果断地将部队上交出去。

解放战争

第三次,是在1946年,老蒋撕毁和平协定,悍然开战的时候。

当时,贺龙麾下的主力部队就在延安,但贺龙本人则带着一部分部队在外执行任务。西北战场无人镇守,毛主席便决定将贺龙的主力部队移交给彭老总,由彭老总带领他们镇守延安西面;贺龙则不指挥部队进行作战,而是转入后勤工作。

贺龙又坚决果断地答应了。

但他的战士们却颇有些不满——倒不是对彭老总有意见,但突然就要更换指挥他们的将领,心里难免有些接受不了。

这种想法在军队中愈演愈烈,很快也传到了贺龙耳朵里。贺龙便把这些人叫到面前,当面严厉批判了他们:

“你们不是在哪一个人的部队里面,你们属于党的部队!身为党的战士,一切行动都要听指挥,明白吗?”

众人听到这话,都惭愧地低下了头。那之后,战士们对更换将领的决定再没有不满,所有人都积极听从彭老总的指挥调度,英勇作战。

而贺龙也在后勤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坚持做好每一份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坚定做好前线士兵的后勤保证,让战士们可以后顾无忧地进行作战。

当时,我军和国军的兵力与装备差距都极为悬殊,这本就会是一场恶战;再加上部队身处黄土高原,土壤贫瘠,种不出多少粮食,士兵们的食物补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贺龙先是将重点放在了组织工作上,他对后勤机关的办事流程进行了简化,减少了各种手续所需的环节;另外,他还在战场周边建立了大量兵站,专门负责物资的筹集和运输,这样战士们就能以最快速度拿到补给。

当然,运输效率再高,没有粮食就没有意义。贺龙便在周边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尽可能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有了贺龙的这些决策,陕北战场上的我军战士成功击败了国军。而贺龙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他为整场战争所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尾声

贺龙的一生中,似乎一直在做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去衬托那些亮眼的红花。然而“主角”与“配角”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他们只是职责不同。

主角当然重要,但若是没有配角的默默付出,也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也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在元帅名单上看到贺龙时,才会感慨:

“他是个好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