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崇尚读书过目不忘的本事,还要传说很多过目不忘的故事。其实,过目不忘的本事并不神秘。除了天生具备极强的记忆力,就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有天生具备过目不忘本事的人,也有通过读书获得过目不忘本事的人。要是深究起来,过目不忘只是一种印象,并不一定记忆长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生具备过目不忘本事的人很可能“开天眼”了,能够把看过的文字深深印在脑海里。当然,这种印象只是瞬间印象,并不一定能够长久。倘若一个人看了上万本书,都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岂不是要累趴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读了上万本书,对每一页的内容都能过目不忘的人。所谓的过目不忘只是有人读过一篇文章,能迅速背出来,要是读过十几万字的小说,能完整无误地复述出来,就真的算是奇迹了。不过,到现在为止,还真的没有这样的人出现。即便有天生过目不忘本事的人也不能准确复述十几万字的小说,要说对于一两首古诗词,一两篇文章,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可以过目不忘,还是有人能做到的。

古代书生读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要考中。他们崇尚很强的记忆能力,尤其要过目不忘。但是,绝大多数书生都不具备过目不忘的本事,反而容易读书陷入不知所云的境地。要是能够扩展知识面,读书很多,就会增强理解能力,甚至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读书上万本,就会具备一定的智慧。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书多对人的影响很大,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来只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持久且有创造力。读书看到的文字会产生联想和想象,而这种联想和想象是潜意识完成的,并非只有显意识的参与。而长期读书,就会养成“书卷气”。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对文字的感情,甚至对文字非常敏感,不仅对用词用字有一定的感触,而且还会对文章句式、结构等有着一定的把握。读书多了就知道自己需要读什么书,不需要读什么书了,而且这种阅读有着不断提升的属性。开始看书的时候,可能会看一些消遣性的读物,读时间长了就会看一些有深度的小说,再看散文、哲学著作、艺术著作、社会学著作、经济学著作等,慢慢会变得博学而又智慧。这个时候,读书人就有了想写点什么的感触。他们会拿起笔,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写自己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写作时间长了,读书获得的知识会应用到写作过程中,也会让写作逐渐深入。这个时候,读书和写作就会融为一体,也会互相促进。

到了读书和写作融为一体的时候,读书增多了,能读到上万本有力度的作品,就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了。当然,也只是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简单的作品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要是弄一本几十万字的哲学著作或经济学著作,就不能过目不忘了。读书多的人会自觉接受书中的观点,也会对书中的观点产生质疑。不管是接受还是质疑,都能获得一定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深刻的程度是通过读书积累获得的。一个不读书的人对文字不敏感,不会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而读书很多的人对文字比较敏感,会对看过的文字印象深刻,甚至过目不忘。读书多了,会对文字之间内在的语法关系、句式的关系、结构等有着一定的把握,甚至看一些文章的开头,就猜到了结尾,还能看看内容和文笔就知道适不适合自己的阅读层次。也就是说,读书分层次,从低到高有很多层次,并非胡乱阅读,也并非只是消遣。认真读书的人会收获很多知识和技能,而不认真读书的人往往比较自恋或自大,并不虚心。

读书多的人凭借对文字规律的掌握,可以试着写作,而写文章多了,就会对文字运用烂熟于心,对读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写作的人也是经常读书的人,甚至做到手不释卷的地步。他们读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本,会精读、跳读、略读,甚至一目十行,却能把读过的内容大致复述出来,也就算是过目不忘了。毕竟,社会对于书本原始内容的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而是推崇大致内容。也就是说,读书人只要掌握书本中表达的意思就行了,没必要在一词一句上深究。诸葛亮读书叫做“独观其大意”,并不深究细节。很多儒生读书深究细节,却并不能有什么进展。尤其是清代大儒们一头钻进考据学,深究儒家经典的注释,算是误入歧途了。要让他们过目不忘,几乎不太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虽然有一些无功利属性,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带有明显功利属性的。除了考试要用到,就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获得技能等目的了。读书要是能过目不忘,就要做到读书破万卷,写作跟得上。不然,只是苦读,或者只是傻写,并不能过目不忘,也不能有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