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年,共培养35万余学生,其中本科生20余万,70%以上输送到水利电力行业;

学校主动服务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国家战略性工程,为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白鹤滩工程等41项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服务;

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578项科技奖励,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

国庆期间,正值三峡大学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徜徉三峡大学校园,漫步求索溪畔,驻足屈子像前,溯源校史馆,领略和感受这所“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百年求索、教育报国的铿锵足音和满枝硕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筚路蓝缕到“国内一流”

从北大门进入校园,沿着大学路前行,右边一排大树浓荫掩映的楼群就是三峡大学前身之一——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老校园。45年的岁月淘洗,爬满青藤的斑驳老墙隐约闪现着上世纪莘莘学子的青春之光。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新建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葛水院”)。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以工程命名的本科院校,并且创造了“当年批准、当年筹建、当年招生、当年开学”的奇迹。1996年,葛水院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成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

事实上,葛水院只是三峡大学本科教育的起始。三峡大学校史可以追溯到1923年。

曾担任宜昌医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的张光明今年恰逢百岁,回首学校百年风云时感慨:学校源头博医技专发端于安徽安庆,历经多次转设、合并,最终变迁为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46年,宜都师范创办,后发展成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宜昌大学正式创办。

1996年,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昌大学合并组成湖北三峡学院。

2000年,湖北三峡学院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合并组建三峡大学。

铸造大国重器,攀登水电高峰

三峡工程百年梦圆,也助推了三峡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三峡大学因坝而兴,将使命和荣光写在祖国大地上,深度参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科技攻关。”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说,校史馆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奖证就是三峡大学人求索拼搏和卓越贡献的见证。

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水利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三峡大学始终坚持为水利行业服务,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他们通过系统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和开裂机理,提出了三峡大坝混凝土抗裂技术措施,从而攻克了200多年来套牢在世界筑坝工程上“无坝不裂”的“魔咒”。

胸怀江河,志越雷电。三峡大学主动服务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解决了三峡工程、葛洲坝、白鹤滩、乌东德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安全与运维、坝基坝肩安全稳定与生态修复问题。李建林教授等研究的“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蔡德所教授等研究的“大坝裂缝和深度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伏义淑教授主持的“三峡电站压力管道优化设计方案工作性态研究”等均在国家大型水电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教育报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峡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求索创新,突出水电特色,锐意深化改革,吸引一批杰出人才落户,而每年培养输出的优秀学子遍布世界。

今年4月,三峡大学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水利及地质工程专家李焯芬为全职教授。6月又吸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王浩、钮新强、任辉启、王复明、谢先启、王明洋、胡亚安等成为学校水利工程学科战略科学家。目前,三峡大学有双聘院士8人,有省部级以上人才、专家310余人。

“有了人才基础,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创新为使命,积极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炎廷介绍,目前学校建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2亿元,1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岁月峥嵘,硕果满枝。三峡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的胡亚安,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的杨启贵、杨泽艳等。还培养出了从火场“逆行者”到清华研究生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安过、“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乔宇、“特高压线上的青春舞者”史明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由衷称赞三峡大学培养的人才“确实有用、确实能用,关键时刻能顶得上去。”

据统计,三峡大学本科毕业生多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6%,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名列同类高校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进长江大保护,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三峡大学把推进长江大保护、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新模式。

——破解“化工围江”。为助力宜昌破解沿江企业“关、改、搬、转、治、绿”难题,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循环经济进行项目攻关,中国科协评审专家高度评价“可作为样板案例在全国推广”。

——发展新能源产业。三峡大学杨学林教授18年来“痴心不改”追逐新能源材料科研,解决钢铁酸洗废液“变废为宝”难题,研发出了高附加值的新能源电池材料,近三年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

——攻克微生物领域关键技术。学校邓张双教授和安琪集团联合组建的“酵母中GSH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研团队入选首批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A类科技创新团队,核心专利技术获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黄春梅、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