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张剑虹《高尔夫大师》出版人(特约)、中国百佳球场评选执委、美国《 Golf Digest 》全球百佳球场评委,高尔夫频道《高谈阔论》节目特约评论员。

在被戏称为“中国高尔夫元年”的2003年,中国高尔夫主流人群是平均年龄38岁的男性。二十年过去了,环顾四周,我身边果然已经有了数以百计的60岁左右的长青组球友。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受1963年出生高峰影响,2023年将是老年人口净增长最多的一年。在我们看得着的2050年,这个数字将逼近5亿,远超人口第三大国美国。作为“退休人士和老头儿标配运动”的高尔夫常打人口基数也将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职期间不便打球的群体们,他们也都盼着退休后能在草地上撒点儿野呢。

在两千多年的儒家孝道伦理的滋养下,中国人对“长者”的敬爱程度肯定是名列世界前茅,而老同志们的“倚老卖老”在中国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老”在高尔夫球场上主要体现在,要坐车,要打白T,要让杆。总的来说,要让人知道自己上岁数了,得认怂,得心安理得。

老不老,就看两个条件,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十来年前某个冬天,我在日本名古屋和两个日本老头(一个韩裔,一个华裔)在一座山地球场(名字叫孤野)打了一场球,俩人一位80岁,一位78岁,那天气温接近零度,漫天飞雪。俩老头延续着一场缠斗了三十多年的比赛,寸土必争,睚眦必报,没有“魔力杆”,没有OK球。孤野球场是少见的尼克劳斯本人签名设计的山地球场,起伏大,坡陡弯多,以至于球车只能采取电磁轨道中控模式(下雪天人开太危险)。可俩老头18个洞硬是一步球车都不坐,全程走路,并且双双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打出了七字头,让同组一路观战的我和体操奥运冠军马燕红看得目瞪口呆,并刷新了对“老而弥坚”这个词的认知。

那次回国之后,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写了篇介绍俩老头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的专栏《硬汉》,二是开启了自己的跑步健身计划。十几年后再回首,体会着老而弥坚的滋味,深感受惠于两位异国老人的榜样力量。犹太裔英国作家赫拉利在他的《未来简史》里阐述:人类在未来的三大终极目标是追求长生不老,追求幸福快乐,以及追求拥有“神”性。我认为身心不老或者务实地说“慢老”是触摸三大目标的阶梯。这个当然是有方法的,我自己是上班族周末球手,体能训练集中在晚上,打球都挤在周末,冬季基本告别高尔夫,抽空就打熬筋骨没空练球。迫于时间有限,我的训练方法不值得推荐。但《高尔夫大师》另外一位财务自由提前退休的专栏作家白雪飚的做法可供有时间的退休人士参考,每周四场球,两天独立的技术和体能训练,每天睡前一小时拉伸(这个我最羡慕),所以老白在五十岁之后的差点越打越低,稳定在七十小几,还经常能打出负杆。

所以,奔五的我,奔六的你,奔七的他,我们都要学习两位日本老头儿的精神和斗志,参考白博士的训练方法,坚持走路打球,坚持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管住嘴,迈开腿,把自己打磨成一辆永不生锈的优雅丝滑健硕澎湃的老爷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选自《高尔夫大师》10月刊‍‍‍‍‍

更多精彩内容内容请点击小程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