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然而汉朝却并不像《史记》中所说的那么安详,实际上汉武帝即位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三个问题,第一,匈奴不断南侵;第二,土地兼并严重;第三,虽然经过七国之乱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但是诸侯王仍然保有可观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削藩肯定是不能削的,不仅汉武帝没这个想法,群臣也不敢提,万一出现意外,提出削藩的大臣很有可能会步晁错的后尘,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个毒瘤,于是主父偃的建议下,《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
这是一个阳谋,身为父亲,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孙都过得幸福,虽然每个人的封地变小了,但是每个儿子都变成了贵族,身为次子而言,本来没有继承权的次子突然能从长子继承的封地里划走一半,全大汉朝的诸侯次子都是汉武帝的拥护者。

可能唯一不满的只有那些原本应该继承父亲全部领地的嫡长子,但是在各方压力下也只能选择低头,也有人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如此分封下去,不出六代,如今名震一方的诸侯王们就会被分散为一个个小诸侯,这《推恩令》名为恩典,实乃削藩。
但是没人敢去反抗,一是有七国之乱的下场在前,二是找不到同僚,不是所有人都看出了《推恩令》的问题,也不是所有人在看出问题后愿意跟着一同造反,比如中山靖王刘胜,他不但看出了《推恩令》的问题,还极其配合汉武帝的政策。

《史记》记载: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除此之外,《史记》中还有一篇关于贾夫人的记载: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柰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
可以看到,贾夫人十分聪明,懂得审时度势,深得汉景帝喜爱,然而贾夫人终究出身低贱,并不是汉景帝正妻,刘胜虽然年长于汉武帝,却不能继承皇位,可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女子的孩子,刘胜在《汉书》中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

其同母胞兄刘彭祖斥责刘胜称:“中山王只管奢侈淫乐,不辅佐天子安抚百姓,怎能称为藩臣!”刘胜也能有理有据地反驳道:“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乐,御声色。”可以看出刘胜并不蠢,反而拥有一些偏门的‘智慧’,只是性格使然,没有大志向,却有些懒惰好色而已。
可能也正是拥有这份‘智慧’刘胜并没有反对《推恩令》反而是顺着自己的性格和弟弟汉武帝的心思,生下了一百二十余个子嗣,大部分诸侯在几代后分封成“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刘胜则一代就把封地‘推恩’干净了。

也正是这一举动,汉武帝对刘胜十分信任,刘胜本人晚年也过得极其奢靡,据《汉书》记载:中山王所需,武帝皆应。而刘胜的后代虽然失去了左右朝政的权力,但也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过得那么差虽然《三国志》中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但实际上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的刘备祖父刘雄:刘雄曾为孝廉,并曾为兖州东郡范县的县令。只是刘备碰巧父亲刘弘死得早,又到了汉朝末年,汉皇室权威尽丧,刘备才过得不如先祖,尽管如此,《三国志》中任有记载:“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不难看出刘备虽然和母亲织席贩履为生,但刘备这一脉过得并不算差,不但和当时的名卢植关系密切,刘备同宗刘德然的父亲还有余力资助刘备上学,除了刘备这一支外,时至今日,南京刘氏族谱中也有记载:彭城郡刘氏七十八世、中山堂刘氏始祖:胜公。
刘胜不仅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还因为听从了汉武帝的指令深得汉武帝信赖,他的子嗣们也做到了与国同休甚至是千年传承,他虽然放弃了一方疆域,却给了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