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岩》

1961年12月,长篇小说《红岩》最终定稿出版,书中描写的地下党狱中斗争场景,很快被改编为话剧、歌剧、京剧、川剧、评剧、沪剧、汉剧、连环画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在全国各地上映。1965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整部片子都洋溢着地下党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成功塑造了许云峰与江姐两位英雄人物,至今仍未交口称赞。

▲狱中绣红旗

《红岩》结尾部分同志越狱成功

小说的结尾,当穷途末路的国民党特务们准备在渣滓洞、白公馆再次举起屠刀时,被囚禁的革命志士们成功组织暴动,推到了监狱的高墙,尽管很多同志中弹倒下,但更多的人突围脱险;在狱中装疯15年的华子良,也提前脱逃并带来了解放军部队,成功接应了越狱的同志,全歼了追击的特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子良剧照

装疯的华子良确有其人

电影以这样的结局,让观众心中多少获得了一些安慰。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结果却惨烈得多。华子良确有原型,他就是曾在军统前身“蓝衣社”卧底两年的韩子栋;1934年,他因叛徒出卖而在北平被捕,辗转各地关押了14年,最后成功从白公馆出逃。靠着天天在白公馆跑步的锻炼,日夜兼程,经过45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解放区。

▲二野进军大西南

地下党与二野都曾全力营救

但韩子栋越狱并非在重庆解放前夕,而是在更早的1947年,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带回解放军部队来救援。大屠杀开始前,川东地下党组织试图通过策反、花钱赎人及武装劫狱等方式营救,但由于特务们防守严密,最终都未能成功。同时,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也派出部队从湖南常德出发,连续7天7夜疾行1400里,前往渣滓洞、白公馆所在的歌乐山实施营救。

▲向四川进军

特务们提前半日动手

当部队赶到歌乐山时,已是11月28日,此时山下已是火光一片。早在11月27日下午,特务们的大屠杀就已经提前开始。他们先是将渣滓洞牢房中的所有人员锁在男牢楼下的8间牢房里,然后用机枪、卡宾枪扫射,再纵火焚烧。虽然有大约30人从血泊中挣扎逃出,推倒围墙突围,但很快被特务们发现,最后仅有15人成功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渣滓洞大屠杀

300余人仅30余人幸存

渣滓洞大屠杀进行的时候,白公馆这边的枪声也开始响起,先后有20余人倒在血泊中。关键时刻,一个叫杨卿典的看守由于对狱中革命者的钦佩,幡然醒悟,打开牢门,放走了包括《红岩》作者罗广斌在内的19人,使他们都幸存了下来。

▲大屠杀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