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战地记者拍下的一位将军的最后遗容,照片中的将军,躺在简陋的担架上,满身血污,双拳紧握,头上覆盖着厚厚的绷带,看后让人泪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壮烈殉国的军事领袖名叫陈钟书,他在年仅47岁的黄昏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正值他战斗力巅峰的岁月。
陈钟书于1908年诞生于云南省的一个小县城。年仅17岁时,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毅然投身于滇军,开启了他漫长的军旅生涯。在滇军服役期间,陈钟书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甚至被选拔前往云南陆军讲武堂接受专业的军事培训。
1938年4月,陈钟书带领部队抵达台儿庄战役前线。
在台儿庄浴血奋战时,陈钟书被命令守卫邢家楼和五圣堂,尽管他们的武器装备远远不及日本侵略者,但陈钟书和他的战友毫不畏惧。
面对日寇的猛烈进攻,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决死抵抗,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给侵略者造成了沉重的伤亡。
为了争取战役的胜利,日寇也投入了大量兵力,甚至派遣飞机低空扫射我军阵地。
当时,一些部队因无法承受日军的压力而选择后撤,但陈钟书的部队坚决不退,坚守着“只前进,不后退”的信念。
正是因为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虽然武器不敌,滇军士兵却用坚韧的肉体击溃了日寇40余次的疯狂进攻。
在激烈的火拼中,陈钟书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他想出了一个胆大妄为的计划——用手榴弹对付坦克。毫不犹豫地,他引爆了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中,敌军的装甲车被炸得四分五裂。
在陈钟书的鼓舞下,士兵们发动了冲锋,勇往直前,直面敌人的猛烈火力。
见我军如此勇猛,日本侵略者也进行了无情的地毯轰炸。他们或许认为,即使再勇猛的敌人,在飞机和大炮的轰炸面前也难逃一死。
半个小时后,我军的阵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在炮弹的猛烈轰击下,许多战士受伤倒下,陈钟书也不例外。为了保护战友,他壮丽的额头也被炮弹击中,鲜血淋漓,但他仍坚定地站在前线。
为了不干扰接下来的战事,陈钟书只是简单包扎了自己的伤口,然后立刻回到了战斗前线。与此同时,一大批日本侵略者也对我军的阵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在经过半个小时的顽强抵抗后,我军的生还士兵已经所剩无几。此刻,陈钟书深知自己难以离开这片战场,而敌人也充满了自信,甚至在军队中设置了悬赏任务。
几天几夜的战斗已经使六十军几近枯竭,士兵们多多少少都受了伤。面对敌人的又一轮大规模进攻,陈钟书没有动摇,坚决选择了继续奋战。他振奋士气,大声告诉战友们:“我们绝不能倒下,要打败这些日本侵略者,前进!”
这番话一出口,陈钟书率先挥舞着刺刀,冲向了敌人,开始了激烈的刺刀搏斗。尽管他已经疲惫不堪,身上满是伤口,但在面对日寇时,他的斗志依然高昂。在受伤的情况下,陈钟书接连刺杀了10名敌人。
在与敌人的近身搏斗中,陈钟书不幸被敌人的刺刀击中大腿,鲜血染红了他的裤子,然而他并未倒下。他顶住了疼痛,继续与敌人战斗。尽管伤重如斯,陈钟书仍亲手击毙了4名敌人。
然而,在混战中,陈钟书的脸部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最终这位英雄将军倒在了战场上,但他毫无遗憾。
据了解,陈钟书去世时躺在简陋的担架上,他的双手仍然紧握在一起,这表现出他的不屈不挠,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侵略的坚决抵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生命在47岁这一年戛然而止,未能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的场面,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面对将军的遗容时,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