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9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上海科技大学成立。
建校仅9年,这所“小而精”的高水平、研究型、创新型大学顺利进入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举成为最年轻的“双一流”!
没有人会质疑,上科大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 | 上海科技大学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
今年春天,两位大四本科生苏睿和文昱杰所创办的公司贻如生物,相继完成了种子轮、天使轮融资,总额达到数千万元。
本科生创办技术壁垒极高的生物企业,能在上科大这片鼓励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诞生,似乎也不令人意外。
上科大,可以说是创业者的梦工厂。
四年前,苏睿因一次夏令营了解到上科大:“我被学校的创业气质所吸引,我觉得这所学校是我的梦中情校。”
如愿进入上科大的他,浸润式体验着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从大一开始,本科生们就会接受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大二以上的本科生,还可以辅修“创新与创业”“金融”“工商管理”三个专业。
除课程之外,学校还相继推出了创业早期学堂、创新创业大会、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早期融资等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真枪实战”。
“上科大的科研氛围是对我最早的科研启蒙,在上科大的沃土上,我们能够在本科阶段建立起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认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本可以直升研究生的苏睿,决定放弃继续深造,专心创业。

图 | 苏睿获得2022国际CMF设计奖,与联合创始人文昱杰(左一)合影留言
在上科大,创新创业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有学生,也有一群科学家。 陈佳就是其中一位。 在上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担任教授的同时,他也是正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不过三年之前的陈佳,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创办一家企业。
回头看,申请专利是陈佳踏上创业的第一步。2020年,他申请的增强型基因组碱基编辑器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授权。
近年来,学界不断有科学家跨界创业成功,这给了陈佳一些鼓舞。同时,陈佳也在 思考与其每年交高额的专利维护费,耗费国家的科研经费,不如把专利进行转化,真正发挥它们价值,去解决患者的病痛。
目前,陈佳所联合创立的正序生物已经完成了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及近3亿元A轮融资。

图 | 正序生物揭牌成立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这八个字,字字千金。“上科大校长江绵恒在今年毕业典礼上致辞。 “ 上科大的育人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具有奉献精神和现代文明素养,能够服务 国家发展和世界进 步的时代英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科创时代世界各国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十年来,上科大不断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据近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显示,上科大2018-2021年过亿合同累计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实现了专利许可合同金额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截至目前,上科大已孵化40余家企业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早期创业融资超过14亿元,专利转化率已实现25%,专利许可合同金额累计近70亿元。
心怀国之大者,造国之利器
在上科大校园西面的不远处,是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置”(SHINE)。
这个总长3.1千米的科学装置,将建设在地下30米深的隧道中。上科大的大科学中心团队负责其中3条光束线和8个实验站的设计建设。
SHINE项目于2018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2025年建成。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唯一、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四代X射线光源大科学装置。
“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上科大给自己定下的办学使命。自诞生之初,上科大与张江实验室、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国家科研机构和大科学设施融为一体。

图 | SHINE项目隧道
2013年,在美国劳伦斯实验室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研究员的刘志,全职回国接下了一个重担: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如今是我们这些科技人才主动发挥力量的时候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在追求科学梦想的时候,大胆承接国家的发展重担。”深感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作为新一代青年科学家的刘志如此说。
回国后,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能源环境新材料原位电子结构综合研究平台”(SiP·ME2)。
2013年1月项目正式立项,2018年结题,总投资1.48亿元,历时5年。验收的那一天,19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给出评价:“不负众望。”
目前,刘志担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副院长,联合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下定决心”培养人才,“有这么好的创新环境和大科学装置氛围,我相信人才会越来越多。”

图 |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科教融合”成为上科大的底色和基因。
“先建科研设施,再建教学设施,先招研究生,再招本科生。”上科大常务副校长印杰揭示出了上科大的特殊之处。
上科大与中科院 相关研究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并且把导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目前,中科院上海同步辐射光原、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容院所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全部对上科大师生开放共享。

图 | 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置
建校10年来,上科大也始终坚持创新报国的责任,承担多项国家大科学装置,打造国之重器。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项目和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已于2022年全面完成验收,即将向用户开放。国家目前投资金额最大的大科学装置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进展顺利。2022年新获批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
十年一流
2022年2月,上科大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仅建校9年,上科大顺利迈入国家队行列。

图 | 上海科技大学
十年来,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十足的突破。
两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一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五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两项成果分别入选“中国2020年度重要医学进展”“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图 | 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始终把高水平人才队伍作为“第一资源”的上科大,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拥有了国内顶尖的师资队伍。
今年9月,上科大罗振革教授带领的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截至2022年12月底,学校已选聘常任轨教授327位、教学教授22位、特聘教授288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9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7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
在自由、宽容的科研氛围中,一批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更是迅速成长为中间力量。 2016年以来,学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发表论文77篇,其中20篇是以助理教授为主的青年学者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显示出强劲的学术潜力。

图 | 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教师杨海涛在授课
十年耕耘,育人成才。一届届毕业生走出上科大的校门,奔赴更远的未来。
近三年来,学校本科生深造率连续在78%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本科毕业生中,有78.5%的人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历。其中境外深造的同学中,有69%的人前往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名校就读。
选择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不乏前往小米、美敦力、润达恒生等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的公司,平均年薪为14.88万元。

图 | 2023届毕业典礼
用10年,从0到1,一所大学能发展成什么样?上科大或许给了我们超乎想象和预期的答案。
背靠中科院,地处上海科创核心带,“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上科大,已经用10年向世人证明:中国的大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跨越式、颠覆性的发展。
相信未来的10年,上科大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