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是一片神秘和野性的土壤,广袤的分布着热带雨林和沙漠,物种多样,资源丰富,然而,贫穷和落后,同样也是这一片大陆的代名词,不发达国家众多,不少地方都需要国际提供的援助来维持生活,物资奇缺无比,当然也包括粮食。
然而你如果走进非洲农村,比如乍得、加纳、安哥拉,就会发现,尽管粮食奇缺,却没有什么耕地,实际上这些国家的耕地占有率,都在1%以下(中国耕地占有率14.3%)。

那么非洲人饭都吃不饱,还不种地,真的是因为懒吗?其实农业学专家会告诉你,看看土地长得是什么就知道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观赏性盆栽,比如多肉,吸财树、光棍树,实际上都是出自于非洲土壤,这一些植物,有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喜欢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天气。然而这对于水稻等粮食作物而言,却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非洲是一个炙热的大陆,实际上这一点并不对,大部分土壤,都处于高纬度的土地之上,相比之下气温比较均衡,然而比如水稻这种作物,如果在生长期间不能维持高温的话,对它的产量,就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些读者认为,如果沙漠地带不适合耕种,那么雨水充足,光照强的热带雨林难道同样也不适合吗?
首先在这里,比如解释一下热带土地的雨水淋溶作用,指的是土壤物质中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在渗漏水的作用下由土壤上部向下部迁移的过程。而这些化合物,包括了植物最需要的有机质,易溶盐、碳酸元和氧化物等等。

因此这也就导致表面土壤,营养稀缺,植物很难吸收,十年前很魔性的广告“金坷垃”声称能够吸收“两米下氮磷钾”,事实上,如果金坷垃真的有这种功效,并且在农业不发达的非洲推广种植,那么农业也远不止这个水平。而且因为淋溶作用,偏碱性盐的溶解,导致土壤当中,也会极大的增加酸性。
而盛行于非洲的热带疾病,也对农业有着很大的冲击,比如黄热病,立枯病等等,再者虫害,同样是一个麻烦的事情。

因此,尽管粮食紧缺,但是非洲更多种植的是经济作物,包括可可、剑麻和茶叶等等,这些植物相对来说,忍耐得住恶劣的环境,除此之外,非洲主要的粮食作物,木薯也受到了各个国家极大的欢迎。
粮食的产量,不单单和植物的品种、土壤有关,也和后期的化肥施放、消杀有着莫浅的关系,这些要求,很显然是交通运转不力的非洲,难以达到的。

如今非洲最适合耕种的土地,应当是处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丰富的水土资源,让埃及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以及大米出口国之一。然而即便如此,埃及依然需要进口粮食,为此2015年,埃及政府还突出了“百万费丹”土地改良计划。
除此之外,热带的天气,对于人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曾经有去过非洲援建的朋友表示,在那里和国内,完全是两种概念,人整个都不想动,单单是晒太阳,就把人给晒乏了。

因此,将非洲粮食问题,单纯解释为“当地人懒惰”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说法,当然一些人不思进取,同样是很重要的原因,毕竟同样处于沙漠地带,条件恶劣的以色列,也能够成为粮食出口国,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将来的非洲,想要发展农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