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买房的确是个不容易的事。
增值是大家朴素的追求,保值是大家心理的底线;
但实际上买后就开始跌的却不在少数,更惨的甚至连房子都拿不到。
本文选取了五个典型社区,作为代表案例进行分析买房背后的几个大坑。
第五名
产业强,配套差的区域
吴泾 紫竹半岛花园
拥有华二的学区,较高的社区品质,紫竹半岛之前一直是南闵行的王者,曾经创下过成交价10w+的记录。

可惜,华二紫竹的地段班成绩并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和闵行其他学校也没有拉开差距。
紫竹半岛花园的价格应声而落,最新成交价已经跌到了7.6万/㎡,跌幅达到了25%。

眼下,大部分中区房源挂牌价都在8万左右,和巅峰的十万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即使是8万的价格也很贵,已经达到了中产社区的标准。
吴泾这个地方,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
吴泾最拿得出手的就是2003年开建的紫竹高新区,引进了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等共5500家企业,提供了几万个高收入达到岗位。

但是这些高收入人群并没有选择定居吴泾,而是选择了北面的春申莘庄七宝。
关键问题就在于吴泾的居住环境并不理想,这些年连个像样的商场都没有,商品房小区也没建设几个,留不住这些高收入中产客户。
赚到钱的产业人群,没必要留在吴泾替板块拓荒。
当然这也不能怪吴泾。
地处闵行最南端的吴泾,本就没吃到市区快速城市化的红利;
再加上以前是工业区,周边是农田,放眼过去都是大烟囱,过去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地拆迁搬离,也耽误了板块的建设,基础配套不是太能跟得上。

好在吴泾还有远期的规划,紫竹半岛品质不赖,还有一个学区做价格支撑。
像浦东的外高桥,嘉定的安亭这些地方可能更难。
这些地方都属于产业很强,配套很弱的区域。
当地的产业由于时代变革都有些下滑的趋势,居住环境又不占优势,买房子恐怕不太理想。
第四名
学区房老破小
浦东:梅园三街坊
梅园三街坊,福外+建平西的顶级学区。

梅园三街坊的成交价格一度达到19w+,最高达到20.6万/㎡,单价比肩滨江豪宅。

但是学区的疯狂并没有持续太久,四个月成交真空期后,5月份成交单价直接降到了14万出头。
后面,就是持续的震荡起伏,但是再也回不到15万以上。
如今10万左右的成交都有不少,持平了2016年下半年。
2021年高位接盘的业主,属实有点惨。
梅园三街坊是众多暴涨之后猛跌的学区老破小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闵行春申的高兴花园,由于学区调整的问题,也出现了暴跌。
从巅峰的11万跌到如今的5万左右,如今已经出现了不少4字开头的成交。
回顾这轮学区房的暴涨,源自公民同招的落地。
民办不确定性太大,公办双学区一下变香,让学区房迎来暴涨。

从2020年开始,学区房单价一路上扬,直到2021年初达到顶峰。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一路开始暴跌。
学区这东西有价值,但是不能脱离开房子本身的属性。
回顾这轮暴跌,就会发现大部分学区房还是回归了板块本身的价值;
区域强的地方跌的少,区域弱的地方跌的多。
老静安和黄浦的部分学区房价格还算坚挺,实际上是因为其区域本来也更强势,像杨浦的学区房老破小就比较惨了。
比如二师附小、铁岭中学双学区的密云小区,成交价从巅峰的13万+跌到了8、9万。

真的要替当时高位接盘的业主捏一把汗了。
第三名
高营销溢价的区域
临港 陆家嘴滴水涟岸
网传2021年临港曾经出现过超过7万的成交记录。
这个数据现在已经查不到记录,从目前贝壳可查的成交记录中,我们也能看到市场的急剧变化。

最巅峰时,价格从5.8快速涨到6.5,成交周期仅在1个月左右。
到了去年,成交价距离巅峰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一,成交周期已经达到了200天以上。
临港的爆火源自众多开发商的炒作,一个项目一波广告,让大家蜂拥而至。
新房爆火的时候,自然就有人炒作二手房的价格。
而市区过去的投资客们,本就不太了解,毕竟对他们来说5-6万的单价看起来也不算贵。
相似的区域就是另外一个宇宙级规划,大虹桥。
大虹桥今年也迎来了一波价值回归。
标杆社区万科天空之城价格从巅峰的9万多跌到了7字开头。

无独有偶,隔壁的招商虹桥公馆已经出现了6万出头的价格,和同期销售的三期新房价格打了个平手。

大虹桥楼市和临港楼市的属性很相似。
各大开发商将宇宙级的规划吹的深入人心,赶上爆火的行情,大量的投资客入场;
但是产业打造是个慢功夫,哪有那么快。
这两个地方还都是发育期,远远带不来足够的产业支撑,但是新房和二手房的价格倒是先把这个预期都“兑现”了。
先例还有前滩,规划之初就是作为黄浦江沿岸陆家嘴商务区的补充,后面被开发商们吹成了第二个陆家嘴。

当时前滩吹的牛
前滩的价格一度挂到20w+,这两年的成交量和成交价已经印证了乱吹的结果。
实际上,并非前滩、大虹桥、临港的规划不好产业不牛,毕竟前滩已经证明了产业的强劲,临港大虹桥的产业落位也是看得到的,只是比较早期罢了。
只是这些事,实际上跟你的房子关系没有那么大。
作为购房者你要想的是:
即便这里实现了规划目标,这个房子的地段、定位、产品在整个楼市里的站位真的就能跳出三界外吗?
供应量大的离谱的地方,限售打开之时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第二名
完全靠造梦的地方
奉贤海湾:棕榈滩海景城
在上海的海边,有一个项目,案名叫做棕榈滩海景城。

这个项目是曾经要打造世界第九大湾区的奉贤海湾一大封面遗产。
这个项目二期已经烂尾,一期后排的几栋房子交付了,如今的成交价仅有1.2-1.4万/㎡。

这价格和2014年项目新房销售时的价格完全没动。

当然,这个项目也曾经辉煌过。
在2017年的时候就创下了2.2万的成交价纪录,而后就开始一路下跌,到了今天却接近腰斩。

上海这个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不讲自己是海滨城市的,但是不妨碍有人想做海的生意。
海湾当年就对标迪拜的棕榈岛,打造上海的白玉兰岛,要成为像洛杉矶,香港浅水湾一样的世界第九大湾区。

为了支持世界第九大湾区建设,当时还规划了地铁5号线、铁路金山支线进入海湾。

当然,众所周知,这两件事都成了泡影,海湾也成了烂尾楼博物馆。
其实这种主打文旅的项目一看就很坑,造了一个离尘不离城的梦。
事实上这种生活方式不适合9成9的国人,最后即便不烂尾,大概率也找不到接盘侠买你的二手房。
这种项目规划和前面提到的大虹桥、临港完全不同,人家那是实实在在的要搞产业,造工厂造写字楼。
最终的差别无非是项目落地快慢和企业能级高低,确定的是肯定是对区域的经济、人口带来增量的。
而这种主打生态旅游宜居等等标签的项目,对区域带来实打实经济效益的几乎没有,不亏钱就不错了。
迪士尼都没带火川沙,世界上还有几个更牛的IP?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这类郊野盘也学聪明了,学会扯虎皮拉大旗了。
海湾过去几年一个新房项目,扯着临港的大旗也卖得蛮好;交房后价格跌哭了,我们已经遇到了好几个业主跟我们诉苦。
最可恨的是,开发商甚至会编出来一些不存在的规划。
比如美兰湖边上一直号称有一条罗罗线,“历代“售楼处的销售都信誓旦旦的做出了承诺,最后还得靠上面亲自辟谣。

第一名
交不了房就太惨了
塘桥 滨江一品苑
前几天,内环滨江豪宅烂尾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

没想到,买一两千万豪宅的业主也没想到会遇到这种糟心事。
这个项目的逻辑不复杂,开发商拿了一栋外企宿舍楼翻新成住宅销售,打着滨江豪宅的旗号以为会无往不利。
但是实际上产品瑕疵太多,销售情况实在不怎么样,找了金融机构做了一笔贷款,姑且可以视作前融。

但是卖得的确是太差了,后面实在玩不转了,开发商转走了钱就跑了。
业主也没办法,找到了借钱的金融机构找说法。
实际情况肯定比这个复杂,但是也不重要,这种事受伤害最深的是买到房的业主。
这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即便是上海也出现了不少出问题的盘。
比如御桥有个项目,二期之前就烂尾了;
三期换了个开发商,又烂尾了……
好在各方努力下,二期最后还是竣工交房了,但是由于开发商实在没钱交税了,业主一直没办法办产证。
三期据说也在积极复工中,具体进度有粉丝朋友了解可以留言给我们。
此外,仍有不少项目的业主还在努力争取复工中,从内环到外环都有,就不一一点名了。
这种形势下,市场形成了一种共识:
尽可能去买大开发商、最好是国家队开发的房子。
但是问题又来了:房子的品质好像不大行。
一方面,产品设计千篇一律,没啥新意;
另一方面,无论内环还是外环外,维权都已经成了常态。
关键是,品质跟不上,倒挂大概率实现不了。
投资新房这事,选筹其实只是开篇,结尾是啥咱都不知道。
眼下,二手房房价回调,打新是不是一定比买次新房回报高,还真不好说。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