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开始十一假期了,但等假期结束就要连续上7天的班,这样的放假调休安排几乎占据了我们打工人每一年的法定假日。

打工人都是苦“调休”久矣,这样的假期让你放也放得不踏实,回来上班更是觉得身心疲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人不安的调休放假安排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在2014年之前,有一个叫全国假日办的部门。

这个部门在当时就是主要负责全国每年的法假安排,比如法假怎么放,怎么调,都从这来的。因此这个部门的人在当年遭到了不少争议与吐槽。

其实关于“调休”这个名词并不是起源本国的,1909年,英国财政大臣Beveridge Stearn Macleod提出了“调休制度”的概念,于1911年正式推出并实施。但最早以“理论”形式提出,却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完成。

但在资本盛行的年代,这个调休的目的其实和假日倒是扯不上关系。

十九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那时候工人在欧美的身份、地位是和奴隶差不太多的。

这些工人们每天至少要工作10到1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全部的精力都花在机器跟前。8小时工作制是后来经过一百年的努力抗争,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工人们才争取到。

但是资本家们仍然想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想方设法尽量在不降低工人劳动时间的情况下给他们“放假”,于是调休制度就这样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0年,英国点钞机制造厂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古至今休假都很少,一直到了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逐渐有了礼拜天休息的制度,清政府在宣统三年正式采用了周日休息的制度。

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95年之前,我们所实行的还是清朝后期推行的周日休息制度,也就是做六休一。

学生一周上六天课,工人一周上六天班,所有人每周都只能休息一天。到了这一天,大家会把需要做的事情例如家务和采买这样的琐碎事集中放到周日去做,因此这个难得的休息日还有另一个叫法——家务日。

有意思的是,当时针对这种情况老百姓当中流传着“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的说法。除此以外,当时的法定节假日也是很少的,每年仅有春节和国庆各三天的假日。

不止如此,曾经还有过一段时间是没有休假日的。1967年,在那个特殊的时间里,直接出现了“无假的十年”。

1967年1月底,全国各地还发表了春节不回家的倡议,报纸上也打出了“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的高调口号,那一年到了春节也就真的没有放假,更夸张的是,春节过得比平时还忙,充满工作激情的人们甚至贴出了“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的门联。

就是这样连春节都不放假的日子持续了十多个年头,一些工人和农民纷纷表示“应该好好地过一个春节”、“春节搞疲劳战术,心里不痛快,干活也没劲”。

到了1979年,报纸刊登了两篇读者来信直接引发了全国共鸣,这两篇读者来信的题目是《春节为什么放假》,刊登出这样的内容,政府对于恢复春节休假的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当年的春节,部分省份直接恢复了春节休假,到了次年全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过年的习俗也逐渐恢复,放鞭炮、年夜饭、访亲走友等习俗逐渐重新回归到百姓生活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置办年货

那么,现在普遍实行的双休制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1982年9月,天津统计局对759名职工(其中女职工349名)业余时间支配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女职工每个工作日平均有366分钟的闲暇时间,其占用情况为:

家务劳动206分,其中:做饭67分,缝补衣物12分,拆洗衣被30分,看孩子36分,买东西22分,其他39分,文体活动70分,探亲访友70分,智力开发20分。

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家务劳动负担过重,家务劳动时间占全部闲暇时间的56. 3%;文体活动少而单调,文体活动时间只占闲暇时间的19. 1%,而且其中的80%的时间只是看看电视、听听广播而已。“除看电视等以外,其他如看书、阅读报刊、参观各种展览、自学文化以及体育活动,加在一起每天平均不过十几分钟,这和建设四化的需要比,极不相称。尤其是被调查者的体育活动时间少得可怜,平均每人每天只有一分钟。”

也就是说,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用,家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使得当时的人们根本无闲暇时间去做其他的事。

1986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着手研究在我国推行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他们向国家提出在2000年以前全国实现五天工作制的建议。而提出这一切的,就是胡平。

早在1979年,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参加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会议。

就在出国参加会议的这段时间,胡平有意识地考察起各国工时制度来。他发现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五天或者四天半的工作制度,虽然工作时间少一些,但工作效率却很高。胡平还敏锐地察觉到,实行这种工作制度是可以促进旅游、教育等事业的正面发展的。

于是,胡平萌生了推动国内双休的想法。回国后的他便积极地向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极力提出“我们国家也实行五天工作制多好”,宋健对此表示肯定。

1994年3月,《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实行“大小星期”制度,也就是“第一周星期六和星期日为休息日,第二周星期日为休息日,依此循环。”六天工作制改为五天半工作制,这相当于每年多增加了26天公休假日,每周工作时间由48小时降至44小时,工作时间缩短了,休息时间增加了,但是“不能因实行每周四十四小时工时制度而影响经济效益,也不能因此而减少职工的收入”。这是休假制度得以实行的前提。

“大小星期”公休假制度其实是一个尝试和过渡,该项规定实行一年多时间后,1995年5月1日,中国正式实行“双休日”制度,法定公休日由每年52天翻倍为104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年代在街头逛街购物的中国女性

双休日实施后,国家看到了多放假带来的经济效益,于是开始设立“黄金周”。 1999年,国务院修订了《全 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国务院令 270 号 ),确定了元旦 1 天,春节、五一、十一各 3 天的放假办法,也就是俗称的“黄金周”。

但国家没预料到的是,在黄金周期间全国人民集中出行,给交通、餐饮、住宿、旅游景区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国务院有关部门需要相互协调,确保节假日期间的安全出行,以及测算每年黄金周对经济的影响、收入的变动、出行人数等。

于是,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0 年 6 月 21 日转发了《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2000]46 号 ),建立由国家旅游局牵头,14 部门参与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可以说,没有黄金周就没有假日办。

但是,假日办并非有权安排假日的职能部门。2007 年11月9日到15 日,国家发改委就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方案取消了五一黄金周。

也是在这一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的通知里有这么一句话正式开启了调休的序幕: 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

至于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找一找线索。比较接近的说法是就在前一年,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继明受到 委托,成立了名为《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的研究组。

他的研究组最终制定出了一套方案, 将该方案交给了国务院、假日办,到了2007年3月两会的时候,他又以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把方案交了上去。方案中一共有三条基本和后期的调整差不多:

1、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增加传统假日。

2、将为期1天的假期和周末进行连休,形成“小长假”。

3、建议推行“带薪休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第一个“十一”黄金周,成都天府广场上游人如织。

2008年1月1日,全国实行新修改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这一新的休假制度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将三天的五一假期恢复为原来的一天,新增加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这样全年就有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节五个三天小长假,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和国庆(十月一日、二日、三日)两个七天长假,加上104天双休日,全年的节假日总数是115天。

在新休假制度的颁布的同时,自2008年1月1日,全国施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该条例规定各种性质企事业的职工享受带薪休假的权利,“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自此之后,“调休”正式开始,所有新增的假期都会伴随着各种周末拼凑,为了保证休假总时长不变,于是开始“ 拆东墙补西墙”。 时间到了2014年,“假日办”就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当中,职能并入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联席会议制度。虽然假日办取消了,但这样的“假期调休”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参考资料:《我国五天工作制出台始末》 参见胡平口述,谢文雄整理;《它们在为女职工呼喊》张世昭;《 假日办走了,假日呢? 》 姜浩峰;《自由及其幻象 当代城市休闲消费的发生》陈占彪。